学习是将旧概念修改成新概念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十分矛盾。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人类思维对于改变和重新塑造概念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抵抗性。因为先有概念构成了认知平衡,而质疑总会破坏稳定,所以大多数人会对它敬而远之。学习就是重新构建新平衡,让自己能够更好解决当下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其中组织性概念网络是一个必要的资源,他可以让学生把遇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重组。下面这张图是教学环境中的一些主要因素。教学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其设计出相应的环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6082990/f9ce52f91db9415d.jpg)
为了方便弄清楚,作者将学习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信息获取。当人们记住一些信息时,人们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其进行解析。学习者仅仅丰富了知识,但这个作用也往往很短暂。
第二层次,用新的知识来处理新的信息,心智结构反过来顺应这些新信息。一个词可能有多种含义,而学习者只面对一种一个。这个阶段心智结构会准备好接受新的信息并做出改变。
第三层次:失稳阶段。面对新情景,学者会不知所措。正在发挥作用的以前的概念,在他看来会有些片面,局限,不再经得起推敲。于是学者会借助一切信息和活动,来炼制出一种更恰当的概念。
作者在研究学习的时候从四个纬度来进行研究:
1,生物学纬度。人的神经系统提供了学习的生理基础,可以保持活体系统的身份,进行适应的改变,使自己找到新的平衡。但个体的学习模式取决于他特有的经验以及他与所在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接触。
2,3认知和社会。学习是一种意义转变,同时又是个体对复杂自然、文化环境的融入。人们获取或创造知识,是为了在环境中实现实现个人规划。
4,意识纬度。人们只会学习那些触动自己或吸引自己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情绪、欲望、投入、想象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
关于对一个概念最原始的认知,可以理解为元认知。这个过程在最开始阶段应该被好好培养起来。早期知识对人的一生和对生活的塑造非常重要。对知识的研究是触动元认知的首选方式。但对这些知识研究之前需要先看学者对这知识报有的印象。(对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者对将要涉足的知识领域的先有认知)要用多种角度,多种因素来增强对一个知识的认识和链接。
最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够知道如何组织自己观点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内行人会把信息集中到一个一致的,有理有据的网络之中。学习者要了解其自身与知识的关系,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样能学的更好。学习者在发现自己的局限和问题时要能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并寻找更佳的策略,并评估他们的贡献。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更好的利用他们。
学习是必须本人参与,但也需要他人来启动。他人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一幅画等等。去找到自己想要学习领域的那种环境,让自己增强学下去的兴趣。
有人预测,生物学知识每五到六年就会翻一倍,科技知识每六到七年就会翻一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中的某些数据过三年就会被淘汰,每隔一年半就会出现新一代的电子芯片。知识太多了,我们学的知识还有用吗?未来需要怎样的知识真说不准。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几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指导我们的学习。
1,我们必须超越获取学校所提倡的那种简单的读、写、算。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的内容,而应该是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好奇心和探究模式。学习者的态度比会快速贬值的知识更重要。
2,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对知识,文化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思考和对知识与价值观联系之间的思考,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一个问题,有不同背景,多种解决方法。
3,最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解决方法意味着僵化的框架,而问题则意味着个人思想的自主权。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必须换一种方式来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