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小,等长大了就什么都懂了
女儿碰到有新鲜玩具时,经常会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专心于她的新玩具,这一段时间是独属于她自己的,甚至我们站在边上都觉得很多余。
春节回老家过年,好朋友珊带着自己三岁的女儿豆豆来家里玩,刚好碰到女儿睡午觉。于是我们就跟珊一起聊天,让孩子在家里玩女儿的玩具,心想孩子即便不能像女儿一样一下子玩一两个小时,半个小时总归可以玩的,我们也可以乘次机会聊聊天。
小家伙的确对于这些新玩具表现出了兴趣,我们也开始聊天。但仅仅过去几分钟,豆豆就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然后开始不断的拉这个抽屉,翻那个箱子,还不断的大喊大叫。我跟朋友说,小家伙好兴奋啊,精力旺盛。朋友说:“她平时在家就是这样的,我管不住,就只能让她去了,她在家就是不停的翻箱倒柜,只要她在家,就永远不会整洁。”
“那豆豆爸爸总归有办法的吧,他是怎么办的呢?”
“豆豆爸爸回来,她就很乖了,不然她爸爸就会厉声吓止。像这种情况,她爸爸通常都会说,安静点,别翻了,现在乖乖的坐在这里,不然一会中午别吃饭。”
听后我一阵难过。生命就像一场场轮回,我们小时候,父母大概就是采用这两种方式来教育我们,母亲放任我们,父亲则选择控制,当时学到“慈母严父”这个词的时候感觉就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精准描述。然而,等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我们也选择了这种方式。
然而,这种控制或者放任在长大后,都会有很大问题。父母的控制会导致孩子只要找到机会就选择放纵。就好像经过小学中学严格管制的教育后,进入大学突然不再受控制,多少人就开始迷茫,熬夜、打游戏、煲剧、刷抖音……而放任的后果则是缺少归属感,在家里找不到这种归属感就会去社会上寻找,于是早恋、早孕、抽烟甚至吸毒等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无论是威胁、惩罚、控制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02
不惩罚,不放任,也能解决问题
莎莎和妈妈在酒店吃饭,但是酒店因为人比较多,上菜有点慢,莎莎开始不停的敲打桌子。
按照往常的做法,妈妈肯定是严厉的批评:“别敲了,吃饭不能敲桌子!”然后莎莎会安静几分钟,然后开始推拉桌子。这次妈妈明显生气了,“你再推一下试试,再敲今天就别吃饭了。”
不过,这天妈妈心情比较好,她没有批评莎莎,而是跟她说:“莎莎,怎么了,你看桌子都开始摇晃了,是有小蚂蚁在你袖子里吗?要不要出去走走,把它们赶出来?”
“不是的妈妈,我不想出去,就是觉得很无趣。”
“我知道等上菜很没劲,但你推桌子对吗?”
“不对。”
“为什么不应该推桌子呢?”
“会把碗碟掉下来,打碎。”
“对啊,到时候我们还要打扫,你也不想这样对吗?”
“是的。”
“那我们不推了,因为这样做不对。你要不要画画,我有纸和笔,或者你想去那边走走,妈妈也可以陪你一起去,想做什么告诉妈妈。”
“我想去那边走走。”
……
其实,不需要严词喝止也不需要打屁股惩罚,也一样可以把问题解决。
孩子不乖通常都事出有因: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过度疲劳等等,通过情感引导,可以观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进而顺利解决孩子的问题。
03
情感引导
惩罚和放任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每个父母都不想从两个极端中选择如何教育孩子,但却不知道两个极端中间地带是什么,该如何进行。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法。这种方法能帮助孩子掌握更多关于情感的词汇,并通过行动来发泄情绪,同时还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情感引导的步骤如下:
1. 首先要播下种子。
播种子就是要让孩子提前知道,在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中,你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比如要带孩子去图书馆,在从家里出发前就应该告诉孩子,去了之后不能高声喧哗,不能跑跳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别人读书。在路上甚至在踏进图书馆的前一秒都应该跟孩子强调你的要求。
2. 然后要观察判断并倾听
观察判断是为了关注孩子,了解他们的需要,而倾听则是为了听取孩子的意见。在进图书馆之后,孩子安静了一会,突然开始焦躁不安,开始哭闹。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是什么性格,是什么事情让他不安,是不是饿了、渴了还是累了。然后通过询问,从孩子表达中聆听他的诉求,当然聆听的时候也要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的关注他。
3. 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感到不安的时候,不论选择他们什么方式,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并得到他们的回应。父母的处理方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对于孩子的躁动,你可以选择不予理睬,也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难受,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孩子知道这种情感叫做难受,并知道这时候可以寻求得到父母的帮助。当孩子发现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敌对情绪就会快速消失,并愿意跟父母交流,而这种方式在他们未来成长路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起到很大的帮助。
情感引导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方式,它能帮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识别和管理自己不同的情绪,防止过分冲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