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海德格尔与舍勒看情感世界

从海德格尔与舍勒看情感世界

作者: 白的三次方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14:00 被阅读52次

(期末论文,纪念一下忙乱的考试月)

以前的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之为人最本真的东西,因为理性不仅能够带人们脱离自身境遇的限制获得某种超验性的“自由”,也因理性本身的“客观”的特点有公共的伦理作用。但当笛卡尔高呼着,我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可以怀疑理性的时候,理性开始被推上了人类的神坛。当人们发现以理性为现代社会基石现代性唯独理主义给世界带来了无价值的虚无和混乱时候,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那块曾经被架空了的情感领域,并且尝试以情感为基石构建一种新的生存可能性。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和舍勒在现象学研究中对情感的把握论述的对照分析,来看情感在现代哲学中的角色和地位,也粗浅地讨论一下以情感为基础世界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尔那里,情感而非理性是此在存在的基本状态。此在生来就生活在氤氲着的情绪中,并且特别地,在畏与烦的基本现身情态(情绪)中展开来。人之为人者,就是操劳在世。此在的存在就是操劳,“我在故我操劳”----此在不是在操劳,就是在寻视操劳的路上。因此,操劳被认为最贴近此在生存的,在一切人类活动和思想之前的结构。人在日常中被所操劳之事烦扰,而当良心的呼声将此在带到生存的可能性,即死亡面前时,人得以进入畏的现身情态,觉得“茫茫然失其所在”。从而得以领会自己非本真的常人的生活状态,进而领会自身,逃脱常人的操劳进入最本己的能在中。而在畏中,此在的日常的生存结构,即被抛、筹划和沉沦,也得以显现出来。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人的情绪是比人的思考更接近存在本源的东西,并且通过对两种特殊现身情态的把握,建构了此在生存论的结构。

没有哪个人是孤岛式的存在,一定是与其他世界的人共同在世的。在海德格尔那里的生存,是以操心作为基本结构的,以至于人与世界的联系,也是通过对操劳之物共同照面决定的。这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倾向于物化;另一方面,起维系作用的共同照面的物体本身不具备伦理的规范样式,因此,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杀人放火的人也有其自有的存在方式。这显然是混乱的。

在舍勒的价值情感学理论中,也是依循了情感这条路子,但在他那里,通常意义上的情感,被他限定为情绪,位列状态性情感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意向性情感。前者与身体状态、情绪相关,而后者与精神状态及信仰相关。因为意向性情感本身也具有客观性,并且指向更高的秩序世界,情感不再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与理性所区分的无意义的、次好的东西。舍勒同样也认为情感是独立并先于逻辑和理性,但特别地把爱作为人类情感的本源和奠基。他认为人爱是人们与世界相遇的前提:“在人能够思维或意愿之前,就已是`爱'的存在。”爱引导人们去认识问询世界,世界就此展开。

不管是海德格尔还是舍勒,都从人或爱恨、或愁烦的情绪中出发,经由情感又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当中。而是通过对情感的论述和分析,透视生存本身。他们无法回避的,是在情感之上的意义问题。人对意义的追求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本源的。就连把存在当成意义本身的此在也无法在所操劳之事上获得完全满足。当此在从烦的日常操劳进入畏中去的时候,得以瞥见其日常的非本真状态,进入最本己的能在中。此后又继续筹划自身,筹划着被抛入另一种常人的操劳中去。而生存并非仅仅是操劳与筹划操劳。因为畏之所畏者,是存在本身,毋宁说,是对存在无意义的畏。若操劳没有指向,它本身便没有意义。因为人对绝对意义的渴慕是不可消解的,当存在主义把超世之维隐没,就把对绝对之物依托转移到了相对之物上,这正是虚无的来源。所以,当存在本身成为了意义,就等于说没有意义。

人从更“本真”的理性上去探寻人生,或是从更切近生存的感性世界去探求存在,都是去探求一个在这些活动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秩序。若不是这秩序的先行存在,人无法把握自身。

先哲追寻苦苦追寻了这秩序多少年,但若这秩序是永远高高在上,人就永远无法追求得到。在主体哲学的传统那里,将上帝理解为一个不可知的、绝对的上帝。但这却不仅仅是上帝所启示的祂自己。《圣经》向我们启示出来的上帝,不仅是绝对的、超验的,也是俯就的、临在的。上帝当然是绝对的、全能的、超然的,但因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生,上帝就来到了这个世界。祂竟肯取了被造之物的人性,降世为人,并且因创造物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赐下圣灵与众人同在。彼岸世界就向着此岸世界主动展开了。这当然也赋予了此岸操劳之终极意义。所以那些最敬虔的清教徒们,也恰恰是工作最卖力的那一群。因为他们把这工作当作从上面而来的呼召,将意义的寄托放在彼岸,却又能在此岸过一种最真实的生活。此世的操劳也因此有了超世之维度。这才是真正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中国人孜孜以求却因内在信仰文化未能达到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境界。

这多少是难以理解的,但真理不是“什么”,而是“谁”。祂清楚得向人启示祂自己。一个由理性构建的现代社会的虚无和失序,并不蕴藏着以情感为构建基础的世界的可能性。原谅我有些独断地说,除非归向上帝,操劳之事,就只是上帝“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的诅咒。人不仅无法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得不到永恒的安息。

相关文章

  • 从海德格尔与舍勒看情感世界

    (期末论文,纪念一下忙乱的考试月) 以前的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之为人最本真的东西,因为理性不仅能够带人们脱离自身境遇...

  • 预审阿舍勒总结

    第一周周四从锌业,晚上九点到阿舍勒,第二周周五就结束在阿舍勒的工作,从阿舍勒回去了。自己在阿舍勒的工作比较简单,所...

  • 死亡与永生

    本篇文章将从舍勒关于死亡和永生的看法谈起,结合海德格尔对于死亡问题的相关看法,以谋求对于“死亡”的揭露,以及于“永...

  • 因为我爱他,所以他可爱;而不是因为他可爱,所以我爱他。

    哲学家舍勒 人格与爱: 人格是我们行动的中心,爱是人格的基本行动。 第一,舍勒的重要的贡献就是,阐述了人格与爱的关...

  • 让生活和心情学会断舍离

    图文/坐看云起情深时 生活物质应该学会断舍离,其实情感世界更应该学会断舍离。 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房间一样,一定要经...

  • 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

    一、“事件哲学”简史:海德格尔、怀特海、福柯、德里达、德勒兹 20世纪哲人经历的动荡与战争让他们对“事件”...

  • 出埃及记简述(六十九)

    圣膏油的作法 按着圣所的平,取上品的香料,就是流质的没药五百舍客勒,香肉桂二百五十舍客勒,菖蒲二百五十舍客勒,桂皮...

  • 《存在与时间》读书会第一期——存在的现象学释义:从《存在与时间》

    摘要: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与批判引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两条不同的现象学阐释路径,然后通...

  • 学会舍与得的智慧

    学会舍与得的智慧 原创 以勒每一天 灵修手记 今天 收录于话题 #舍 1 #得 1 #不徒然 1 帅哥读圣经(...

  • 《存在与虚无》

    最近看《存在与时间》有了点感觉,索性把《存在与虚无》也再看看。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论证的是“真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海德格尔与舍勒看情感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fe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