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去购物的时候,总习惯货比三家,看看哪家销量最高、哪家评价最好、哪家质量最优,一不留神大半天的时间过去,还是没有做出决定,有时候还会为了几块钱的差距陷入无端纠结之中,不知到底该选择哪一个。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终归是有限的,每天都在这样的小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当面临人生真正重大的选择时,比如上学、就业、择偶,投资、成长等,反倒是没了主意,完全失去了选择的能力,随波逐流或者被动接受。
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选择。
选择往往发生在行动之前。一件看起来正确的事情,一个人迟迟不肯做出行动,有种种原因,可能是还在纠结,可能是选择了不去选择,可能是因为不敢承担选择之后带来的责任和压力,还可能是太过于追求百分百的绝对安全感让他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再有一点就是选择无力症,当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确实不知该如何做出选择。
好在,大多事情只要用心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方法论,包括选择。
奥卡姆剃刀原理中讲到一个很适用的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李老师对选择的定义是添加必要的条件,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妨这样试一下下面的小方法。
(1)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2)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1-5分;
(3)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1和0,要么是必要,要么是不必要;
(4)三十分钟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5)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按照以上步骤一一罗列出来,头脑中的纠结和想法一下子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也就相应有了判断和选择。就拿伴侣来说,原先可能是这样想的,生活不能有不良嗜好吧、长得不能太矮太丑吧、性格不能太呆板无趣吧、不能天天玩游戏不思进取吧、不能没有风度吧、不能没有责任心和担当吧,不能是个没主见的妈宝吧,不能不对自己好吧......
跟着头脑中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一张A4纸密密麻麻从头列到尾居然还不够用,妈呀,都快把自己给吓死了,抛开别的不说,这样完美的人还是人吗,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存于世间,干嘛一定要选我!通过这个方法罗列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再用正确有效的价值观做出判断。
价值观又是什么个东西?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长得帅好吗?当然好,那有没有比这更好的?风度。那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有责任心。那有没有比这更好的?讲道理。利用奥卡索剃刀原则一层层追问下去,直到找到最好的一条,把它筛选出来,你要知道,每多添加一个条件,就意味着发生的概率越小,就这么简单。
这个原则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生活的本质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而所谓的选择就是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分清了轻重,选择自然呈现。再比如说,如果你知道了注意力>时间>金钱,就不会再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结过多而耗费宝贵的注意力;你知道了人>内容>ppt,也就不会再把过多的精力耗费在给别人制作ppt上,而是想办法成为能说ppt的那个人;你知道了选择>努力,也就知道在努力之前,先做出明智正确的选择,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努力没有回报的状态之中。你知道了什么最重要,也就会自然会过滤掉那些不必要的干扰项,集中注意力到正确的事情上。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苦的没价值;我们不怕受累,就怕累得没有意义。
2、
现在提倡“万众创业,大众创新”,那究竟什么是创业?满足哪些条件才叫创业?那些在创业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算得上是创业?如果这几个问题没有搞明白,一个猛子扎进深水区,有可能就出不来了。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指出,所谓的创业,更朴素的一个叫法是生意。生意大抵上会分这么几个层次:
(1)满足温饱的生意;
(2)能够赚钱的生意(温饱之外还有富余);
(3)能够成长的生意(富余越来越多);
(4)能够做到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这里包含着一个很多人从来都没想过的概念:成长率)
从第一条开始,绝大多数人已经有了分歧。他们在考虑生意的时候,只能想到这个层面:“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事实上,赚不到钱的,根本就不叫生意,而赚的不够多的,都是差生意。因为不动产成本(比如房租)在不断上涨、人力成本在不断上涨、竞争者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裹腹纳税,这些都是成本,而且还是越来越高的成本。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做“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根本谈不上是在“创业”,因为那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意”,总体上都是“脆弱无比的”。
这样看来,“创业”的概念也就渐渐清晰了,不能不断成长的生意,谈不上是“创业”。真正的创业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样赚钱”,而是“怎样成长”?而真正厉害的创业者,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成长”,而是“不断成长”,也就是“长期成长”,想想就明白了,能够做到成长,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更何况是长期成长。
什么是成长率不断提高的生意?是今天赚100块,明天赚110块,后天赚121块?这是在成长,但是没有成长率,因为每天的成长都是恒定的10%。
而成长率的10%是什么样的呢?是今天赚100块,明天赚110块,后天赚122块,大后天赚137块,如果你懂得用复利模式思考的话,就会猜得出来这有多“吓人”。
复利效应:(1+r)^n
有成长率的成长
成长 成长率为10%的成长
100 110.00 10% 110.00
121.00 11% 122.10
133.10 12.1% 136.87
146.41 13.31% 155.09
161.05 14.641% 177.80
不一定要提高成长率,仅仅保持成长率已经是难上加难再乘以难了。在风险投资者眼中,“成长率”是最重要一个概念,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不过就是那些拥有“成长率”的公司。
这些明晃晃的道理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简单不代表容易。如果这件事你经过了深思熟虑,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当你研究一个创业点子的时候,能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长率”验证之上,哪怕只不过用上一个小时去思考,最终你得到的结论,也很可能与国际上顶级投行的专家质量相差无几了。
彼得.蒂尔在他的《从0到1》里提到,餐厅也好,电影也罢,都是“烂生意”。很多人不理解,纷纷表示“那就把烂生意都交给我吧!”事实上,从彼得蒂尔的角度望过去,他所描述的都是事实。但是,即便是餐饮这种在彼得蒂尔眼里的“烂生意”,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因为市场早就证明给我们看了,这世界上的餐馆(全世界都差不多),1/3赚钱,1/3赔钱,/1/3维持......也就是说,别说成长率了、别说成长了,就是只做一个“维持温饱的生意”,也依然有至少1/3的从业者“不合格”。
现在的你可要天天想了:
你自己考虑过的“生意”,究竟属于哪一个类别?为什么?有没有更好地选择?
之前可能没有思考根据,现在有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可是相当地烧脑啊!
3、
在公司上班时,经常会听到同事抱怨,“你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我就辞职,自己做个小本生意,再也不用看你的这张臭脸了”。当公司的做法让我们感觉受到委屈或者超级不爽时,大多都会有辞职的冲动。
而当我们深入理解了何谓“创业”,脑子里有了明确的生意的定义时,这样的冲动可能会自动消失。如果只是感觉目前工作让人不爽或者其他原因,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来做生意,那可能不是在创业,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打工而已,不想看上司的脸色,等做了小生意就会知道顾客的脸色比上司更难看数倍。
创业是个人商业模式中最高级的一种,未来是一个超级个体崛起的时代,但并非人人都是超级个体。所以,创业之前,想清楚创业的概念、创业的条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算不算创业等等,把注意力放到这些问题上,可能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4、
现在有这样一个新词,叫做“兼职创业”,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稳定的工作,还在做工作之外的兼职,这不是简单的兼职,而是把这个兼职当做创业来做,这其实是打造个人商业模式的一种途径。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把个人商业模式分为三种:
(1)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2)同一份时间出售出很多次
(3)购买他人的时间之后再卖出去
本质上来看,所有的人都是在出售自己的时间,如果有一天你不再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生活必需,那你就已经财富自由了,换句话说,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处在第一个模式里,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这个模式中,你的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你的单位时间售价?最初的时候,能把时间卖出去就很好了,找工作有多难想必经历过的人都有体会,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为什么要提升学历?为什么不断充电培训?本质上就是在提高你的单位时间售价,那些拿着硕士文凭找工作比拿着本科文凭找工作的单位时间售价会更高一些。
处在第二个模式里,也就是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初中物理课中,我们学到了并联和串联和概念,同一个时间段,如果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效率就会截然不同。假如你是一个上班族,每月领着固定的薪水,如果想获得双倍或者多倍的薪水,采用并联的方式是,在给老板打工的同时给自己打工,这样,同一份时间,一份卖给了老板,收获了薪水,一份卖给了自己,收获了成长。当你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估值时,你就有了足够的谈判资本或者跃迁到另一个更大的平台,你就变成了一个精明的时间买卖人。为什么要避免选择在服务行业从业?因为服务行业的问题在于,身处其中的人,几乎完全没办法运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他们的时间貌似在那里永远只能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第二种模式的精髓是,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越多次越好。
第三种模式是更高级的,就是购买他人的时间之后再卖出去,他们是老板和投资人。既然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最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限制”,“低买高卖”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追求财富自由的人,如若果然当真,最终都会走到这样一条道路上: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5、
同样的原则依然适用:谁的时间最值得购买?正是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
你知道了时间买卖原则,也就知道了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最划算?
通过前文推理,你已经知道,有成长率的才是好生意,但去哪里寻找这样的公司呢?这一点,犹太人或许会给我们答案,他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财富,答案就是投资自己,你自己其实就是一家公司,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的,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就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
对个体来说,有没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做到“把同一份时间出售许多次”?有。答案是一切内容创造,本质上来看都是这个类别的,书籍、唱片、动漫......或者更精确一点,一切创意制造,都可能是这个类别的。
你可以把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动漫理解为一个“产品”。那么,这类极度依赖创意的内容,或称产品,都可能属于“成本极为低廉”(脑力劳动)、“受众极为广泛”(销售量很大)的东西,有能力制造这类东西的人,最终都可能“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反复售出许多次”。“产品”思维最重要的思考是什么?刚需。你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刚需不是你拍脑袋就能想象出来的,如果不能满足,无论做的多好,买的人也不会太多,不做刚需产品,其他无从谈起。
希望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训练自己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在意完成任务的机械工作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切没有创意的工作,都可能很快被机器替换。想想十年前的工种消失了多少?五年前又消失了多少?那怎么办?不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6、
如何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技能学习打造多维竞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终究苦恼于自己的确“技不如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只不过光有一颗上进的心是没用的,无数人用生命的惨烈不断证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习得每一项技能,都是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武器装备”。在一个维度上,人与人之间比的是长度;在两个维度上,人与人之间比的是面积;在三个维度上,人与人之间比的是体积,以此类推,你每多一项技能,相当于延伸出了多个维度的能量。每多习得一个新技能,你就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比如你学会了开车,就进化成了腿更长的物种;你学会了外语,你就进化成了视野更广的物种;你学会了演讲,你就进化成了声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种;你掌握了统计概率理论,你就进化成了更能看清本质的物种;你习得了统筹方法,你就进化 成了“三头六臂”,就能比别人多做很多事情;你深入研究心理学,你就进化成了更准确地理解整个世界的物种;你透彻悟透了现代金融理论,你就进化成了当前这个金融时代里最受恩宠的物种。
在这个过程中,技能与技能之间又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比如当你掌握了2个技能,那么产生的连接数量就是1,3个技能对应的连接数量是3,4个技能对应的连接数量是6,5个技能对应的链接数量是10,6个技能产生的连接数量是15,成指数级增长态势。
常听人们说,怎么都是人,差异咋就那么大呢?答案很清楚,虽然都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都是人模人样,但每个个体并不是同一个物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是物种之间的差异,要么怎么会这么大。
在你的认知进步之后,你就会发现“不同物种之间的区别”以及“那个区别形成的原因”。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因为那个物种从来没有能力在书中学到过什么,他们也是在第一阶段就不及格的物种。无论有多少人认为读书无用,总是有另外一些人在不断地读书,他们早就主要通过书籍学习的物种。
每个人的成长路径很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你必须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径和跨越三个层级的方式,而这恰恰是衡量你能够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判断依据。
你的目标是:终归有一天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
你的行动是:想办法合理地逐步减少自己出售时间的数量
你的方法是:能用钱换时间的时候尽量用钱换时间
把省下来的时间全部“投资”到你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最终让自己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不断升级的物种。到了那一天,你可能已经重生了无数次。
最后,再偷偷告诉你一个公式,据说那些高人这辈子都靠它活着。
P=X[1+Y(1+Z)^n]^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