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较长,希望耐心看完,也许对你有收获。
一、创新概念的理解
创新其实是一个每个人都接触的到,创新、创意、创造性工作,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以一种新颖的角度,新颖的方法入手,做和想一件事情。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创新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概念,却没有被教导和告知很多别的方面。
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进行升级修炼的,没有人天生就能具备很高级别的创新能力。
我觉得第一个要搞明白的,就是什么样的事情或者是工作算是创新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厨师炒菜,有一个常规的菜谱,菜谱会告知什么时候放盐放多少,什么时候该放料酒等佐料。你觉得菜谱里面写的添加5克料酒多了,你减少为3克,食客吃着口感更好;有一天你觉得可以往这道菜里头新添加一种佐料,食客吃过感觉很不一样,很愿意吃;有一天你把两种配合在一起的食材放在一起,并且经过琢磨和研究出来对应需要添加的辅料,新设计了一款菜,食客赞不绝口。
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最后一种才是他心目中想象中的创新,觉得前两种谈不上创新,只是一种改进。但其实并不对,改进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只要能够让原本的东西只会要变得更好,那么它就是一种创新。当然也有些是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比如很多数学定理,即使证明出来了,也不一定能立马用。但是他的确是做了不一样的改变,可以给别人启发,也可以称之为创新的工作。
二、创新的初步分层
第一个层次叫做增减,替换与组合
以刚才的厨师炒菜为例,减少料酒到3克,或者新添加一种佐料,这种创新方式比较容易试错,并且有着及时的反馈(菜没变,只是细节调整,食客愿意吃的概率很高,并且不容易引起大的不满)。
我们常规见到的齿轮都是布满了一整圈的纸,有一种缺齿齿轮,并非布满一整圈,有一部分是没有齿,用于增加运动形式(运动和不运动),从而不需要停掉电机。
这种属于增减与替换,试错成本相对低。
把两种从来都没有放在过一起的食材放在一起,并且经过琢磨和研究出来对应需要添加的辅料,新设计了一款菜,食客赞不绝口。这种就是组合式创新。在其中,关键的地方在于,组合不代表随意组合,需要达到让食客吃着感觉好吃,这也是为什么有可能厨师需要搭配不同的佐料,用于辅助新的菜,使得口感好。
第二个层次是迁移式与启发式创新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触类旁通,擅于融合,徜徉在知识海洋里,容易发现不同知识或者不同专业之间的可能联系,通过连接迁移,容易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另一种情况,再聪明的人,也可能受制于其专业壁垒,无法看到外面更大的知识疆域,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无法从别的领域,比如生活中所见,与别的专业人士的交流,或者别的专业书籍。
从中可知,相对而言,迁移式创新入门相对更难。需要保持一些好奇感,多思考。
进行迁移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比如,观察叶子边缘结构,发明锯子,观察蚂蚁群体,发明蚁群搜索算法,借鉴大象鼻子,蛇设计的软体机器人。再比如借鉴图像视觉处理的一些已有算法迁移改造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借鉴管理学或者语言结构的总分总,分布式结构设计程序语言。
第三个层次是发现从未发现的,或者从无到有的发明
例如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x射线的发现,量子力学,分子原子的发现
计算机,显微镜,b超显示技术等。
这需要的是深厚的基础,强大的思考能力以及一些运气成分。
有一些事物一直存在,但是从未有人发现或明白的,还有一些事物是新出现的,刚好被你发现了,或者你不够好奇心耐心,忽视了,都是有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一定运气成分。
当然,不是说第一层次就一定不如第二第三层次,取决于你的深度和广度的合理运用。这就好比你是一个武林高手,你的内力深厚(境界眼界很高),给你一套太祖长拳(比如第一层次技法),你也能打败绝大部分武林人士。
三、提高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初步探讨
1. 增加知识储备,输入永远大于输出,并且进行解码,而不是只做信息搬运。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可以说,你在灵感酝酿之前,所做的素材准备工作越是充分,那么获得创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摘录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 模仿,多模仿,知行合一,边做边学
很多时候并非知识储备不够就无法创新,以上论述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其实是有可能通过模仿走捷径的。
当然,模仿不是指你从A减少,我就从B减少,或者你从A抽一部分放到B,那我就从C抽一部分放到B。而是指你需要重点把握的是已有范例背后隐藏的创新技法。
以下思路供参考
模仿同一个方向的案例
1)这个创新为什么就能这么想,如果换做另一个课题,我可以直接用它背后对应的思路吗?
2)这个案例为什么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切入,我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
3)这个案例还存在哪些我可以做出改进改善的地方,目前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我是否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去解决剩下的一些问题呢?
4)这个案例用到的方法刚好我也学过,但是我知道一个更好的替换方法,别人没考虑过,那么我是否可以尝试,并且证明的确效果好,而不是强硬的替代。
模仿不同方向的案例
1)这个方法好,我试着用到我的研究领域,不过在此之前需要确认别人没这么做过,接下来试着尝试,发现原来别人没做过是因为别人尝试过,效果真的不好,所以不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它可以用在另一方向,并且效果好,别人没想到过,或者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新的知识可以用到我的研究领域,那么之前那个可以选择抛弃或者结合,当然,最终的目标是比别人好,或者再降低一个要求,至少某一方面比别人好点。
2)这个方法用到了创新技法(具体可参考以上的粗略分级或者参考triz理论)中的比如组合法,比如增加与替换法,那么我可以直接采用这种创新技法放到我的研究课题中,我所采用的方法与我所参考的完全没有联系。
3)它这个研究领域考虑的好细,我发现我们的研究领域好多都没考虑到这么多方面,那么,我可以借鉴他们考虑的那些方面,进行补充本领域缺失的东西。
3 头脑风暴与碰运气法
1)头脑风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想出尽可能多的创意,然后是对这些创意进行评估。这一阶段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千万不要停下来去考虑某个想法是否可行,这样只会让你思维中断,写完所有想法后,再进行分析。可能有些想法一看就是最好的,但先不要着急,冷静下来,再分析分析。问问自己,那些让自己激动,但却很不靠谱的想法究竟怎么样?这样的想法中有何可以借鉴之处?能否把有些想法放大一下,缩小一下,或换种方式来执行呢?(摘录于《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2)看文献或者资料的时候,注意名词搜集,然后随机从所有词汇中挑一个或几个词,再分析。当然,这个办法有些玄学,所以可以认为和考试时候选择题不会做抛骰子是一个意思。但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考试题目有标准答案,创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建议可以尝试,但不要沉迷其中。
4 最后一点,坚持,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
虽然一万小时理论存疑,但是,人的确是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因为坚持而卓越。坚持不是傻憨憨地埋头苦干,而是干与思考同样重要,反复交替的过程,思考是为了更好地纠正拉回正轨,为下一个路口和方向做好铺垫。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摘录于《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在学习区和恐慌区进行耕耘。
当然,坚持过程中有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正反馈的魅力
人都会有个兴奋期和疲软期,为了让自己多坚持一会,需要正反馈进行刺激,使得自己更有干劲。正反馈可以很简单,比如完成这个,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一个上午的玩耍。或者发表成果得到同行认可。
2)多交流
交流很重要,你的困惑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也许就自己理清头绪了,你的问题,通过别人的点拨,就豁然开朗了。或者说你的心烦意乱,通过表达,至少让自己好受一些,不那么难受了。
3)知识的热爱
我觉得保持一颗好奇心挺重要的,小孩子的好奇源于无知,成年人的好奇更多的在于对于知识的敬畏。因为敬畏,所以好奇想去了解,因为敬畏,会跟着模仿,付诸热情激情去创造新思路新思想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得到肯定时的满足。
4)善用“二八法则”
先投入20%的时间,把一个部分提升到80分,然后开始研究另一个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周而复始,循环又循环,注意,绝对不能只有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都是有很多不一样的精进的。
这样下来,用单项投入100分的精力,能在多个分项里分别拿到80分,成为一名400分的选手,而相比之下,那些“特别专业”的选手,只有100分。仅仅由于学习路径不同,就有4倍差距。利用“二八法则”,“快速循环型”选手达成了第一次跃迁。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摘录修改于《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最后推荐一些书供拓展。
《Triz理论》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拆掉思维的墙》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欢迎关注或推荐微信公众号,iKnowledge,分享生活感悟,好书推荐,读史明理,机器人等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