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生家庭》读书记录

《原生家庭》读书记录

作者: 书安在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23:56 被阅读152次

    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自尊心是什么?尊严是什么?尊重是什么?

    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中毒的子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对于一个毫无防范、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在先,惹得父亲发火是理所当然的,并因此感到愧疚。他如何会认识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本该保护他的父亲竟然不值得信赖!

    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继续背负着身为不称职子女的罪恶感,很难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反过来也将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是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无我,无他,无梦,无望

    父母的需求、期望以及因为没能达到他们的要求而产生的愧疚感会一直萦绕在子女的心间,即使父母已经去世很久。

    我们终会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因为我们找不到自己。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干嘛?

    那个时候我还在上高中。我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我念的是教会学校。我发育得比较早,十二岁的时候身高已经超过一米七,体重将近六十公斤,胸部也有36C了。男孩子们开始注意我,而我也挺享受这种感觉。可是我的父亲十分恼火。第一次看见我与男孩子吻别互道晚安的时候,他大骂我是婊子,声音大到整个小区的邻居都能听到。从那以后,挨骂就成了家常便饭。每次我与男孩子出去,父亲都说我一定会下地狱。他没完没了地骂,我觉得反正我也要被上帝责罚了,于是就和这个男孩发生了关系,那时我十五岁。偏偏这么倒霉,我怀孕了。家里人发现后都快气疯了。我告诉他们,我决定把孩子打掉,他们完全失控了,咆哮着指责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不下一千遍。如果说此前我的所作所为还不足以被打入地狱的话,这次一定万无一失了。我想要他们在流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自杀来威胁。

    我问桑迪流产之后的日子如何,她瘫坐在椅子上,脸上黯然的神情让人心疼。

    父母都想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为此,他们会不择手段,他们的言语就像鞭子,不停的抽打偏离他们预期的你,甚至会用自我伤害来让你屈服!可反抗一直都在,即使身体认输,可心理将永不放弃!

    “否认”是最简单也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它甚至能令一些人忘记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继续把他们当作完美的偶像顶礼膜拜。

    没有崇拜过父母,算问题么?

    当你竭力去重新构建自己过往的真相时,尤其是当事情的真相使他们颜面受损时,你的父母很可能一口咬定“哪有那么糟糕”“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甚至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些说法会阻挠你重建个人历史,令你对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产生怀疑。它们会削弱你对自己感知现实的能力的信心,让自尊心的重建变得难上加难

    自尊心是什么?我的自尊是什么??怎么尊重自己???

    合理化就是,我们用“充分的理由”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排除那些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

    否定自己会让很多人痛苦,所以才会有找理由这件事的存在,但是一个人连自己的错都无法面对,那该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有这些合理化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起到了作用,但是,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其实一直都清楚事情的真相。“他这么做只是因为……”

    错了就是错了,无论理由是什么!如果他不改,那就抗争到底吧,我想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她的合理化解释也使她否认自己因为被父亲遗弃而产生的愤怒。不幸的是,这一腔怒火在她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中找到了宣泄口。每次她认识新的男人,刚开始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但随着两人日渐亲密,她担心自己被抛弃的恐惧感也变得愈发难以控制,而这种恐惧感最终无一例外地转化成了敌意。每个男人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离开她,而她却看不透其中的缘由:两人的关系越亲密,她的敌意就越强烈,而她则固执地认为自己怀有敌意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总是抛弃她,这是事实。

    只有面对真实,才能找到真实。

    上学时,我读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里有几幅插图,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是如何转移自己的情绪的——尤其是愤怒。第一幅图画的是一个正在被老板训斥的人。显然在这种状况下,与老板顶嘴是有风险的,于是,第二幅图呈现的是这个人回到家对妻子咆哮以发泄怒火的情景。在第三幅图中,妻子又向孩子怒吼,孩子则踢了狗,而狗又咬了猫。这三幅插图看似简单,却是我们自身的惊人写照,准确地刻画了我们是如何将强烈的情绪从原本的目标上移开,转而发泄在更容易下手的弱者身上的。

    愤怒需要发泄,而弱者就是一个好的对象。最可怕的是,最亲密的人往往也会成长发泄对象,因为你知道,因为亲密,所以忍耐。但伤害,却不曾磨灭,只会积累,撑满,爆发,寂灭。

    既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他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当你厌恶自己某个需求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需求干掉,然后发现,更孤独,情感更缺失。

    助人者视“拯救”受助者为己任,却因此使自己的生活脱离了掌控。

    帮助不是拯救,要认清界限。

    梅勒妮又一次踏上了寻找Mr.Right的征途。她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曾一起生活的那些男人,却把他们看作毫无关联的一个个Mr.Wrong。她没有意识到,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她选择伴侣的标准。她以为自己寻找的是对集奉献、体贴、有爱心、乐于助人于一身的女人欣赏有加的男人。当然,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喜欢这种女人的男人。她觉得共依存是高尚的。梅勒妮没想到的是,她所谓的“奉献与帮助”正在引领她走向毁灭。她对每一个人都甘于奉献,除了她自己。她并不知道,自己一直跟在男人后面为他们收拾残局,实际上只会助长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当她讲起她的童年生活时,我才明白,她这种竭力拯救落魄男人的行为模式其实是她与父亲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不认错,把问题归结在外在的人的未来就是如此。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为了让孩子们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占据空间,其实自己很重要,他们需要父母确认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但是梅勒妮父亲的情感需求太过强烈,所以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女儿的需求。他痛哭的时候女儿总会过来安慰,而他却从未予以回报。梅勒妮知道母亲发现了自己写给“亲爱的艾比”的信,可是母亲却只字未提。这对父母所传递的信息既响亮又清晰:对他们来说,女儿无足轻重。梅勒妮学会了用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来定义自己。如果能让父母开心,她就是好人。反之,如果她让父母不快,那么她就是坏人。

    所以,成年后的梅勒妮很难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去界定自己的身份。因为她独立的思想、情感以及需求从未得到过任何鼓励,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面对恋爱关系时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

    无回应便是绝境!人真的不能让自己孤独,因为那就离绝境不远了。

    当肯的父亲遗弃年幼的儿子时,他在孩子的生活中留下了一片空白。肯被击垮了。他在学校和家里都表现出极度的愤怒,想以此来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种做法其实是对父亲的呼唤,就好像“他需要有人管教”这一迫切的问题能帮他把父亲抢回来一样。

    无力感沁透心肺,也许只能用自我伤害才能让他人救赎,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只能伤害自己,但事情依然如故。

    不论是“他们并不想伤害我”还是“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辩解都掩盖了一个事实:这些父母推卸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些有毒的父母通过推卸责任,让孩子失去了积极角色的榜样,而没有了积极角色作为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总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在焦虑、胆怯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和胆怯,很难成熟起来。而当这些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期时,许多人仍然无法摆脱对父母一直以来的指导和管控的需求。于是,父母便名正言顺地继续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并常常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总要让她自己去做决定,去经历风雨。

    之所以说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是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有“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爱,就是为了看着你的背影,然后我们渐行渐远。也许这对父母很残忍,但如果不这样,那对于孩子,就太残忍。

    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自我伤害行为,尤其是涉及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的自我伤害行为,都有了存在的道理。

    上一代人的行为模式,是否与他们的父母有关?因为兄弟姐妹太多,缺少关爱,所以把控制欲加到了孩子身上!

    但是过不了多久她就故态复萌,于是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如是。当年我能从固执,从不道歉,变成一个认错,知错,能改的人,究竟经历了多少煎熬。我很感谢教会我这件事的人,虽然,后会无期。

    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

    其实每个孩子的开始都是父母影子的映射,直到他们意识到自我,开始改变,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为时已晚。

    乔迪对他人的信任缺失,是父亲酗酒对她造成的巨大伤害。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无法信任,你还能信任谁呢?信任是我们的感情产物中最孱弱的一种,在严酷的条件下,它通常是第一个消亡的。

    相信的力量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摧毁人,当心里没有相信,也没有被相信的时候,就是生命的绝境。

    我担心她会抛弃我。我就是不能完全信任她。

    信任的缺失,自然产生矛盾,而矛盾会加剧不信任,于是,就真的不信了。

    父母把批评当作一种控制手段,不论孩子做什么,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展开批评的细节。孩子成了父母受挫失意时的出气筒,是父母所有罪过的替罪羊。

    批评可以有,但一定要限量。并且要有原则和底线。

    他的自尊来自外在的赞美、奖励和分数,而不是内在的自信。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建立自信,而相信才是力量的源泉。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棍棒石头可能会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我分毫。”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可依赖,父母是孩子的支撑。

    孩子不一定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但总会成为你口中标签定义的样子。

    孩子会因为朋友、老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贬损受到伤害,而最容易带来伤害的还是父母,毕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孩子们不会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些评价并提出质疑。当你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你的潜意识时,你就是在“内化”它们。负面评价的内化——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言语虐待不仅严重损害了你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你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孩子天性中的爱和信任很容易被不负责任的成年人所利用

    爱和信任都是最伟大的情感。

    如果问他们“你可以完全不受父母期待的影响,产生只属于自己的想法、行为和感受么

    大部分人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不自知。

    如果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我其实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怎么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是庞大社会中的一部分,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情感依赖,不论何种形式,也极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开放式关系需要一定的感情上的相互依存。

    当情感不受控时,宁可去寻找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方式,来缓解焦虑。

    你对他人的反应取决于他人对你的认同感。只有在没人反对你、批评你、厌恶你的情况下,你才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你的感情相对于激发这些感情的事件来说往往过于激烈。你可能会把一个小小的建议看作人身攻击,把有建设性的微小批评看作个人的失败。没有了别人的肯定,连维持最起码的情绪稳定都会十分艰难。

    寻找认同真的很难,当你找到又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太痛苦了。

    我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她对自己的大部分看法其实来自父母的说法——来自他们对她的界定。

    认识真实的自我很重要,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认识中!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

    不需要辩论,不需要原因,只提要求!如果需要,可以给出解释。

    你不再需要他们的认可。你正在成为自己的主人。

    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会经历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准备好应对挫折和失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地磨炼自己。焦虑、恐惧、内疚和困惑对任何人来说都无可避免。但这些魔鬼将再也无法控制你。这,才是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读书记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ji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