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养的最高艺术(20210701)

教养的最高艺术(20210701)

作者: 蕙筠 | 来源:发表于2021-07-02 08:20 被阅读0次

    《教养的最高艺术》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书分享

    为人父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既听话又优秀,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既听话又优秀呢?是的话请高举你的手,让大家看到。谢谢,谢谢你的举手,让我们看到听话优秀的孩子父母是怎么样好学优秀的来到这个课堂。也谢谢不举手的家长,谢谢你们诚实的表达了对你们家孩子的期望,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是遇到了孩子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才来的,或者说想孩子更加优秀而来的。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来到这个课堂,你们都是最优秀爱学习爱成长的父母。

       我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我把它总结为教养的最高艺术。这本书的作者是戈登·诺伊费尔德,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拥有40余年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他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的孩子。

    这本书的推荐者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武志红,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心理治疗学家钱怡教授,2001年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曾经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身体知道答案》《解读“疯狂”》《七个心理寓言》《心灵的七种兵器》《为何越爱越孤独》《梦知道答案》《解读绝望》《活出你的小宇宙》《为何爱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巨婴国》等系列作品,最有影响力的是《为何家会伤人》和《身体知道答案》总销量超过百万。

    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作者通过40多年的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父母要看见教养孩子的基础就是关系,关系是指亲子关系,亲子间的依恋关系,所以我把维护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定义为教养的最高艺术。

    在这里我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孩子吗”,(暂停5秒)你认为你比较了解孩子的请举起你的右手,好,谢谢,我看到了大概有?的家长比较了解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一点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请举起你的左手,很好,谢谢家长的真诚,我看到了大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了解。非常感谢家长们给我的反馈。我曾经也是一个对自己孩子一点都不了解的家长,同时也发现身边很多人也是不了解自己孩子。

    我们父母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者经过40多年的研究,发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的感受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父母平时看见的是孩子叛逆、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孩子的内心意愿被深藏、被漠视、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从而使父母更加无从看见孩子,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最终演变出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所以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我们先了解几个概念,

    教养,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手段,教养,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项需要习得的技能,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父母行使教养权利不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于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说教养是孩子赋予父母的一种权利

    依恋,不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行为,而是一种需要建立的关系

    原生关系,与亲人、亲戚、朋友间自然存在的关系。

    派生关系,是原生关系派生出来的关系,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婴儿期,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对陌生人表示抗拒,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需要让孩子依赖的父母和“陌生人”进行某种互动。比如,让孩子妈妈和“陌生人”友好互动一段时间,足够时候只要让婴儿在一旁观察即可,不可急于让婴儿直接和陌生人接触。慢慢地,婴儿的抗拒心理会逐渐减弱,直到最后,会愿意和这个陌生人接触,婴儿的依恋本能就会开始,愿意让对方照顾自己,认可刚刚“陌生人”(父母的朋友或者保姆)可以充当自己的看护人,这种关系就是派生关系,派生关系很少和原生关系发生冲突,为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搭建有利的保障

    替代关系,在原生依恋关系破裂的情况下,孩子无法忍受依恋空缺,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了确定的方向的航标,大脑就会自动寻找相应的可以弥补这个空缺的人,这个替代关系基本是任性任意产生,是偶然和混乱的产物。如果孩子产生依恋的那个同伴,是父母不认识的,那么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高,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同伴导向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发不可收拾,相当于孩子的“外遇”,直接危害原生关系。

    今天的分享分三部分,看见什么?为什么孩子需要被看见?怎么看见孩子?

    刚刚已经讲了我们父母要看见我们教养孩子的根本和重点就是关系,维护好我们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依恋关系。

    现在我们来讲第二个内容,为什么孩子需要被看见?书本从两个部分来讲述这个问题,第一部分“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第二部分“不被看见的孩子,自身难以健全”

    “不被看见的孩子,自身难以健全”这部分,列举了孩子长期不被父母看见出现的8种问题:逆反心理、逃避感受、超龄儿童的“学龄前综合征”、诅丧感与攻击性、欺凌问题、扭曲的性意识、成绩不佳、社交问题。

    逆反心理、成绩不佳在我们身边最常见

    我们先了解一下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是怎么产生的

    书中举了三个例子,7岁的克理斯汀面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学会了顶嘴“你们说了不算”;9岁的肖恩越来越不听话,甚至在卧室门上贴一张纸条,什么写着“禁止入内。”青春期的梅兰妮跟父母的话越来越少了,她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叛逆:一脸不高兴、耸肩,或者轻蔑地笑,特别是当父亲愤怒地命令她“别笑了”的时候,她显得更得意。

    是不是这种表现很常见?是不是很多父母以为这是孩子的天生性情?

    逆反心理是人在受到强迫时产生的本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心理。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控制或者压制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小孩、成年人觉得自己受到控制或者压制的时候都会本能的表现出来这种逆反心理,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这种逆反心理就很大可能会表现更激烈一些——报复心态

    作者告诉我们,逆反心理,很多时候源于不被看见,所以孩子会跟父母对着干

    大多数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也会反复出现逆反心理,但是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而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固定;同伴导向下的对抗就会很严重

    跟父母关系疏远的孩子,经常跟同伴一起,与同伴关系亲密,形成同伴导向,孩子愿意听从同伴的话,最容易反抗父母,即便父母的要求很合理,他们也会本能的拒绝、消极应对,做出各种叛逆行为。父母在没有形成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就对孩子发号施令,基本等于自讨没趣,甚至是自取其辱。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你没在他的关系范围内,你就是陌生人,而陌生人的命令当然可以不听。

    作为父母,你现在是不是有点明白,孩子为什么有逆反心理了吗?孩子的逆反心理,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与父母关系疏远、同伴导向,还有我们对待孩子逆反做出的判断和反应。

    我们能够分清什么是同伴导向发反抗,什么又是自然的逆反心理,就会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夺回自己的教养权利,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独立。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孩子不爱学习、智力不行、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对等等。现在来看看作者研究得到成绩不佳的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首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上小学的伊桑,虽然不是主动学习的类型,但他很聪明,家长和老师为他制订的学习计划基本都能完成,一直算是班里的好学生。即将进入六年级,伊桑的父母来找作者,说伊桑现在连作业都不写了,老师说他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在课堂捣乱,和别人争辩,出言不逊。不仅不听父母的话,还变得特别抵抗父母,很听同伴的话,做什么都喜欢跟着同伴,模仿同伴的行为,同伴喜欢什么他就喜欢什么,被一个同学疏远后,会马上找另一个同学

    第二个例子是米娅,五年级以前,米娅对学习很上心,充满兴趣,爱思考。到五年级后,米娅的成绩开始下降,回来总是抱怨学校的科目很无聊。经常不交作业,即便交了也是敷衍了事,父母对此很苦恼。老师打电话说她上课经常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面对父母的担忧,米娅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米娅每天回到家的头灯大事,就是煲电话粥或者和朋友网上聊天,一旦父母试图制止她,米娅就会用带着傲慢或者仇恨的眼神来反抗。

    我们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吗?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聪明,原来愿意学习的后来不愿意学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不愿意学习呢?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孩子愿意主动学习,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对学习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承担风险的意愿、愿意接受外界的影响、对错误修正有开放的心态,同时需要和老师保持联系,需要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愿意向别人求助,对实现目标和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还要有做事的热情。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深深根植于依恋情感中,受到依恋的影响

    理想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孩子在成长中形成的产物。处于成长初期的孩子,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从本能上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理解一件事的原理后,他们会得到满足感。他们不怕犯错,愿意承担责任,会主动想办法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的孩子,如果遇到的老师能珍惜他的这份好奇心,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引导他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人。

    回想孩子小时候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做家务,喜欢各种爬高爬低的尝试,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因为不耐烦的打断了孩子的问题,或者是因为安全问题阻止了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没有想过无意中的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好,大多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学校的东西和必须要学的东西,发生了冲突。

    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所有的心思都拿来维持不稳定的同伴关系,就没有多余的精力保持好奇心,自然对未知事物没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所谓的厌学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

    孩子与成年人(父母或者老师)的关系足够亲密时,孩子才会在乎父母他们的想法,在意父母的期望。

    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适应或者试错来实现的。孩子会尝试新的任务,会犯错,会遇到困难,然后得出恰当的结论。很多家长和老师容易掐断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导致了孩子好奇心消失,失去探索的精神,学习也就容易变成一种负担,失去学习的兴趣,成绩自然不佳,家长再去纠正孩子不爱学习的行为,孩子不接受,跟家长间的依恋关系就会变差

    如果孩子缺乏好奇心、综合思想和适应能力,依然能够依靠依恋情感来学习。孩子的学习欲望,大部分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而是强烈渴望亲近成年的教育者(老师、父母或者充当导师角色的其他成年人),这种学习渴望也是有效的。

    依恋,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而这些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经之路。依恋父母的孩子,把父母看成航标,会向父母寻求方向。父母也就有了培养孩子的权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能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亲子关系减弱,造成逆反心理增强,学习动力不足,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感知不到脆弱,容易被同伴伤害,也容易产生攻击性,得不到安全感,容易变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与父母关系疏离,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也看不到孩子

    作者用了长长的8章书和多达16个案例来说明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依恋关系疏离的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看见呢?

    武志红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有回应,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温暖。

    做为父母,看见孩子,就是看见自己需要去不断的维护和孩子间和谐的依恋关系,维护亲子关系是教养的根本,是一切的开始,及时的回应孩子的需要,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亲子关系变得柔和融洽,良好的关系又是回应的前提。培养孩子的技能,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不能在培养孩子技能时,和孩子构建一个非常糟糕的关系,那绝对是舍本逐末

    现在来举例说说如何回应孩子,如何及时回应孩子,体现父母看见孩子

    孩子和外婆玩,妈妈就去洗脸。孩子疯玩的很高兴,突然跑过来说“妈妈,妈妈”,如果你是哪位妈妈,你会怎么回应他?(等5秒,听观众的各种回应),很多妈妈会说:‘嗯,妈妈在洗脸“。有更多的妈妈会不耐烦的说:“走开,没看见妈妈在洗脸吗?一边玩去”。孩子往往会不高兴的离开或者不停的纠缠妈妈。

    妈妈正确的回应是:“你是不是很高兴啊?”孩子肯定是“嗯”了一下很开心的跑开去玩。

    回应的是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认了,被看见了,于是孩子也有了存在感。

    如果孩子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作为父母就应该看到,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修复关系!修复关系!修复关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友好的与孩子拉近关系,2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需求,3鼓励孩子依赖,4做孩子的航标,培养别人无法取代的亲密感。最后跟孩子关系很好以后,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注意不要强行亲近孩子,如果孩子暂时不喜欢你亲近,父母就要有耐心等。

    1、如何友好地与孩子拉近关系,

    每天起床上学是很多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大战300回的故事,父母要认识到睡觉就是一种分离,睡醒后父母和孩子联络感情,非常重要,而不是一醒来就叫孩子起床,那么很多家庭早晨的起床大战,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作者家有这样的一个好习惯,设计了晨起热身的时间段。孩子很小的时候,作者在卧室放了两把舒服的椅子作为热身椅子。叫醒儿子后,作者和妻子乔伊坐在椅子上把他们放在腿上抱着,逗他们,一直到他们彻底清醒,脸上露出笑容。随后,所有事情都会进展的非常顺利。每天早起10分钟,用这种方式开启新的一天,和直接进行管教相比,这10分钟的培养亲子关系是非常值得的。

    2、如何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

    书上举例,我们在吸引婴儿时,会试着把手指放在婴儿的手心,如果婴儿乐于接受,他们会抓住手指;如果拒绝,他们会把手指推开。这种反射,是一种依恋的反馈,本质上是和成年人建立了情感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允许父母喂食或者拥抱

    逐渐长大的孩子,我们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能抓住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身体的接触,温情、愉悦、享受;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注意力和兴趣,“感兴趣”特别有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地位,或者寻找机会表达自己是站在他们那一边的,他们就会坚信自己是那个特别的人。让孩子感觉我们非常喜欢和他相处,孩子知道父母看见自己,知道自己对父母而言是特别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被认可的,被想念的,被喜欢的。

    我们不能通过纵容孩子的要求,来和他们培养亲子关系,虽然拒绝合作的需求,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但我们一定不能认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能增进彼此间的关系,在和孩子联络感情是,自发和惊喜这两个因素非常重要。如果给孩子的东西是孩子自己挣来的,或者被看作是某种奖励,那就起不到培养亲子关系的作用。很多人会觉得,在孩子的要求面前让步就是在“惯坏”孩子。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有偶父母因为没有给与孩子适当的关注,联系和接触,未来补偿孩子,所以不加区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实际上,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给他们礼物并不是真正毁掉孩子,真正毁掉孩子的是,忽略他们的真正需求,看不见孩子,拒绝和孩子亲近才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是教养失败的主要因素。

    3、如何鼓励孩子依赖

    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婴儿,我们可以鼓励他依赖我们,比如张开双臂,做出要抱他的姿势,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的依恋本能被充分激活,他就会举起胳膊回应,表示自己也渴望和我们亲近,愿意依赖我们。鼓励婴儿依赖父母,通常不会有人反对,但是等到孩子过了婴儿期,大家似乎迫不及待地鼓励孩子独立,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坐,自己玩,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坚信一个理念:要让孩子尽早独立。我们担心鼓励孩子依赖我们,会让他们退化,无法帮助他们成长。其实鼓励孩子不依赖父母,并不是真正的鼓励孩子独立,而只是鼓励孩子不再什么都靠我们,这对于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我独立的孩子而言,很容易促成他们把依赖情感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比如同龄人,形成同伴导向,与原生关系竞争,出现很多问题。

    4、如何做孩子的航标

    导向,是一种帮助人们明确方向,熟悉环境的动力,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和需求。失去方向,人类和所有生物愿意,急切地从其他生物身上寻找提示,以便为自己确定方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是无法忍受没有标杆人物的,无法忍受“导向缺失”,转身找同伴作为导向人物,这就是经常很多孩子听同伴的话而不听父母的教导。父母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做孩子的航标,不要被他人代替了这个航标,导致孩子偏离航线越来越远。

    如何做孩子的航标,每天只给孩子一点指导,日积月累,也能很好地拉近关系,我们不妨多说这类话:

    “这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

    “这是我要去的地方,今天很特殊,因为。。。。。。“

    “我今天晚上想。。。。。。“

    “我想让你去见那个谁“

    “我给你演示一下怎么操作“

    “这是今天要照顾你的人“

    “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找他“

    “还有三天就可以。。。。。。“

    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份和重要性:

    “你的。。。。。。方式很特别“

    “你是那种会。。。。。。的女孩“

    “你有思想家的气质“

    “你很有天赋“

    “你具备。。。。。。。需要的特质“

    “我觉得你在。。。。。。会有很大的发展“

    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充当孩子的向导,这是一种美好的责任,会重新激活孩子的亲近本能。

    只要依赖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才会踏上真正的独立之路。

    明智的父母会选择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培养亲子关系上。

    明智的父母,选择把时间投入到培养亲子关系上,而不是执着于把孩子委托给他人管教,原生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分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希望每个父母从中可以明白亲子关系高于一切,先处理关系,再纠正行为。

    如果今天的分享能够给您带来一点点启发,今天的分享就有了价值,谢谢各位的聆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养的最高艺术(202107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ke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