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自金庸《神雕侠侣》后记

摘自金庸《神雕侠侣》后记

作者: 林孖琸 | 来源:发表于2021-08-07 14:22 被阅读0次

      朱光潜先生谈美学中的“距离说”,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轻之时,一读之下便即信服,后来多读了一些中外的美学与哲学书,仍觉朱先生的说法简明易解,很能说明问题。朱先生主要说,以审美眼光欣赏艺术品,要撇开功利性的、知识性的观点,纯以审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说,欣赏一幅“游鱼图”,要看图中游鱼姿态之美、运动之美,构图、色彩和线条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旷神怡。功利观点则要想这条鱼从那里买来,要多少钱,这条鱼重几斤几两,市场上卖多少钱一斤,可以在水里养多少时候不死,如请上司、父母、朋友或爱人吃饭,把这条鱼杀了请他吃,他是否会十分喜欢等等。知识观点则要研究这条鱼属于什么类、什么科、叫什么名字,拉丁文学名是什么,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主要生产于什么水域,这条鱼是雌的还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么季节产卵,它以什么东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饲养,它的天敌是什么。即使是渔市场商人或古生物学家,观赏游鱼图时也应纯用审美观点,不要混入自己的专业观点。

        阅读小说,最合理的享受是采审美态度,欣赏书中人物的性格、感情、经历,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乐,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适当的观赏距离(观看从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也是一样),可以欣赏(或讨厌)书中文字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结构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人物性格之美(或丑恶)……我看小说、看电影、电视一向是用这种态度的。有一段时期中,我在报纸上专门写电影评论,每天一篇(香港放映的电影极多,每天评一部根本评不完),后来又进电影公司专业做编剧和导演,看电影时便注意镜头的长短和衔接(蒙太奇)、色彩配搭、镜头角度及长短、灯光明暗、演员的表情和对白等等,看电影的审美乐趣便大大减少了,理智的态度多了,情感的态度少了,变得相当冷静,不大会受感动,看大悲剧时什至不会流泪。在电影中听交响乐、看巴蕾舞时什至不会心魂俱醉、魂不附体,艺术欣赏的意义就大大减少了。

    读小说而采用功利观点(这小说是否合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革命思想?合不合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怎样?)、或知识观点(小说中所写是不是符合历史记载?物理学上有无可能,某本权威哲学书中是这样主张的吗?这种毒药能毒死人吗?能把尸体化为黄水吗?一个人手臂给人斩落了,重伤之后还能骑马出奔而不死吗?鸟类智力这样低,能与人拆招而显示武功么?鲁智深能连根拔起一株大杨树吗?没有东风时可以筑坛行法而借来东风吗?),读小说时的趣味大减。当然也可以这样持批判的态度来读,然而已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享受艺术、欣赏文学的好态度了。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怎样,杨过是否在襄阳城下飞石掷死蒙古大汗蒙哥,我想在小说中最好不讨论,我会在另外写的历史文章中谈论,那是知识性的文章,便该用知识性的态度去阅读。(例如,我在小说《碧血剑》中,写袁承志有很大自由,他要爱青青便爱青青,要爱阿九便爱阿九。在历史文章《袁崇焕评传》中,任何史实写错了,都须设法改正。)

相关文章

  • 摘自金庸《神雕侠侣》后记

    朱光潜先生谈美学中的“距离说”,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轻之时,一读之下便即信服,后来多读了一些中外的美学与哲学书...

  • 《回到少年时——读金庸连载版〈神雕侠侣〉》

    《回到少年时——读金庸连载版〈神雕侠侣〉》 2021新年第一天,重回少年时——有幸读到金庸连载版〈神雕侠侣〉,感谢...

  • 2018-09-06

    读《神雕侠侣》 作者:李浩 金庸写...

  • 金庸《神雕侠侣》

    金庸的《神雕侠侣》,里面的情节都十分的吸引人,尤其是主人公杨过,和那阴险狡诈的李莫愁,一个个故事都吸引住了...

  • 《神雕侠侣》——金庸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 很小的时候看神殿侠侣,很是为杨过小龙女生死相许的爱情感动,后来大点,却很是心疼...

  • 金庸《神雕侠侣》

    黄蓉怀疑杨过对小郭襄这样大张旗鼓的祝寿,是为了骗得她的芳心,令她一生一世受苦,用以向郭家报仇。不是的,黄蓉又不懂杨...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庸《神雕侠侣》最令人黯然销魂的七首诗词! 金庸的武侠小说,最爱的莫过于《神雕侠侣...

  • 【摘录】神雕侠侣-金庸

    1.杨过见这座石室形状奇特,前窄后宽,成为梯形,东边半圆,西边却作三角形状,问道:“姑姑,这间屋子为什么建成这个怪...

  • 杨过,今日我们都是姑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 金庸《神雕侠侣》 金庸老爷子离开我们快半年了...

  • 少年不识愁滋味,《神雕侠侣》撩人肠

    1 最早听说神雕侠侣的时候,尚未读金庸,识金庸,知金庸,迷金庸。 那时候,大约还是小学六年级吧。 刘亦菲的神仙姐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自金庸《神雕侠侣》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ko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