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摇篮到坟墓,都会有依恋行为。
“依恋理论”提出者鲍尔比发现,哪怕是不会说的婴儿,也会像父母表达情感上的联系。比如说,小宝宝会黏人,会用哭叫纠缠等行为来表达不满,甚至会用拒绝喝奶的方式抗父母回家大晚,而这种成年人谈恋爱其实是很相似的。
亲子依恋的分类
1969年心理学家 Mary Ainswerh通过实验对“亲子依恋”进行量化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1母亲带儿童进入一个陌生房间;
2母亲坐下来,儿童自由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儿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自己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通过分析和观察每个阶段的行为,她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类
1.安全依恋
这类儿童占比约65%,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开心玩耍,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他们明显表现出苦,而当母袋回来时,儿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且能很快平静下来。
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这类儿童占比约2%,他们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表现得很冷膜,或者不予理会,或者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的行为。这类儿童在接受陌生人的安慰时,与接受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这类儿童占比约14%,他们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当母亲回来时他们虽然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情绪,不能正常地继续玩游戏。
回头想一想,以上三种类型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熊孩子”。有些好哄,有些难哄;有些易激动,有些反应迟钝;有些天真烂漫,有些少年老成;有些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些非得有父母壮胆才敢见人……其实,这些性格特征的不同,都是由依恋关系的类型差异决定的。
成年人依恋的四种人格
在此基础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辛西娅·哈赞( Cynthia Hazan)教授进一步证明,这种幼年的依恋经验会影响我们日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法。而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成年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有差异,分别是“忧虑被抛弃”和“回避亲密”。“忧虑被抛弃”程度高的人,虽然期望与对方交往,但是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拒绝和欺骗;而“回避亲密”程度高的人,则是更追求独立自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不愿意与他人发生依恋关系。
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格:
1.安全型人格—既不忧虑被抛弃,又不回避亲密。
这种人在儿童时期,通常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安全依恋型”。他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且能够安心地信赖与被信赖。既不会无缘无故地吃飞醋,又不会节外生枝地考验对方。在两性关系中,这种“安全型人格”,是最为理想和健康的。
2.痴迷型人格—高度忧虑被抛弃,但是不回避亲密。
他们很乐意与情侣有亲密关系,但总是担心对方并不愿意付出同样多的感情,所以就比较容易吃醋。好比林黛玉,不管贾宝玉如何赌咒发誓,都不能完全放心。跟这种人相处,一定要时刻小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触到了逆鳞。
3.疏离一回避型人格 不忧虑被抛弃,同时避亲密美
这种人跟人来往,但也能自得其乐。和这种人日常打交道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如果要谈恋爱,那你必须同样也是个自得其乐的人。
4.恐惧-回避型人格 既害怕被抛弃,又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人是最为纠结的,因为他们既渴望爱情,又忍受不了真实的恋爱关系,近也不行远也不行,所以就显得戏特别多。我们一般说的在爱情里特别“作”的那种人,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心理问题。
在情侣关系中,两个“安全型人格”在一起是最完美的,两个“疏离型人格”在一起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两个“痴迷型人格”在一起,能把日子过成你侬我侬的琼瑶剧。最可怕的情况是,一个“回避型人格”和一个“痴迷型人格”在一起。前者对亲密有恐惧,总想保持距离,而后者却总是担心被抛弃,穷追不舍,导致两人总是处于你追我赶的紧张状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是回避型或痴迷型人格,就注定找不到真爱。事实上,依恋模式只是一个大致分类,很可能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安全、痴迷和回避因素。更重要的是,依恋的感受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我们自身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者发现,哪怕是那些天比较脆弱和敏感的婴儿,父母也可以通过更亲密、更多回应的照顾,来影响婴儿对于情感的反馈。也就是说,这个依恋模型可以被改变。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接纳和调整。
只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人格和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就怕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结语
痴迷型的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回避型的人,要学会对伴侣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