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乃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一般很少有人做得到,这种情况已持续很久了!
鲍鹏山先生这样解读:他认为是人的主体性丧失,导致了中庸之道实施之难。他甚至认为,最好的世道,就是葆有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世道;最坏的制度,就是损害人的德行的制度。
那么人们自然会追问,中庸之道与主体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具备主体性的人有哪些特征?
其一,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样的人能够在认知层面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感知认识外界事物,并根据个人意愿和目的对这些事物进行加工和利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不多见,尤其是标准化考试推行三十多年来,教育丧失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很多机会,告诉学生答案如此,你背会就是了。
其二,自主选择和判断行为的能力。在道德层面,能够根据自己的良心和价值观念选择和评价行为,表现出道德意义上的自由和责任。多数人不能够这样做,其原因很多,随大流的思维占了一半以上。
其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在意识层面,能够通过意识感知和体验外界,同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反思和调节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这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磨砺。
其四,自主选择和执行行动的能力。在行动层面,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自主选择和制定行动计划,并通过行动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抱负。
其五,自我驱动和目标设定能力。有主体性的人通常会自己设定目标,理清步骤,并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自我检查。
其六,专注于问题的逻辑本身。有主体性的人出发点通常是“我想要创造什么”,并将专注点放在事情的逻辑上,而不是仅仅纠结于外在的关系或任务本身。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有主体性的人的特质,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积极、自主地参与和发展。
那么,主体性缺失,会有哪些表现?
1、依赖性强。个体缺乏自我决策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要依赖别人或外界的指导和支持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缺乏自信。个体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容易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
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无数这样的人,其一生中很难发展出自我的主体性。不是偏激固执就是沉沦于世俗。所以中庸之道很难真正实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