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小结

《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小结

作者: 小鱼003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12:15 被阅读0次

关于“主体性”神话

什么是“主体性”神话?在本书中,“主体性”神话指的是教学中特别集中到学生这一要素上(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让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

“主体性”神话存在着哪些问题?这种自我学习形式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理想化的教学形态。因而它忽略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导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也很难真正获得提高。它看似是“主体性”的学习,其实并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能力的发挥。这种“主体性”神话,如果以学生为主体时,容易导致课堂的吵闹,看似课堂热热闹闹,实则学无所获;如果以老师为主体时,容易导致知识浅化为信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勉强接受,这种课堂安静,看似学生认真听讲,实则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有哪些呢?1、打手势。把学生复杂的想法与意见分为要么赞同,要么反对,忽略了不明晰确定的思考或表现的意义。2、各种教学形式主义。所谓的课前课后组织教学(不应该有吗?)座位上站起来发言。发言之后另一学生的补充。发完言的学生指定下一个发言学生,没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等等。(怎么判断哪些是不应有的教育形式主义?)

既然“主体性”神话并不利于学习与教学,也就是说,教学既不应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应以教师为中心,那么应以什么为中心呢?佐藤学先生指出,要采用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是一种怎样的方式呢?

如果说主体性神话,它的“主体性”是植根于去掉了“被动性”的单方面的“能动性”,那么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它恰恰是以“被动性”为基础,是以“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为基础而开展起来的。为何要以“被动性”为基础呢?因为人是有了与人或物的“应对”这样的“被动性”后才会有能动地活动的。所以,课堂中的教与学,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

在学生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对具体教学内容有“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也要对组织课堂学习的教师的言语有“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还要对其他学生的言语有“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也还要对自己自身的感情、印象或思考中的犹豫有“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这些应对对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教师的教学中,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倾听的要素有哪些呢?①尊重的态度。②理解对方清楚的表达的意思。③提取对方想表达但未能说清楚的情感和内容。④表达理解或赏识。

学生在课堂里的应对是为了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因而要确定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何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呢?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如果确定了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教师的活动该怎样进行呢?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服装裁剪式教学);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交响乐团式教学)。这样的教室是润泽的教室,即学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这种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真是美好啊!可是要怎么才能建设出这样的教室呢?

提问:

1、上下课的组织教学没有必要?

2、以“应对”为中心的教与学,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区别何在?前者对象是师生,后者强调对象为学生?前者强调应对时的被动能动性,后者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三重对话?

3、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神话区别何在?

4、润泽的教室如此美妙,如何实现呢?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建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悄悄的革命》教室里的风景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sy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