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究竟对不对?我的理解是,所谓宿命是环境变化对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一种考验。
个体生于网中,通过其他个体和群体产生联系,也成为其他个体联结的一个位点。网状结构让信息传递具有次第先后的特点,类似于心脏搏动的去极化、复极化过程。这张网由于所有位点具有生命周期特征所以也具备生命代谢轮动特征。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纬度。个体平均寿命的长短会直接影响代谢轮动的波幅,寿命越长波网空越大、幅越长同时稳定性越高替代性越弱。代际轮动带有延续性和滞后性,另外由于代际延续非绝对时间等同,当一波尝试得到错误验证时可以有机会进行复古式修复。
每个个体位点包含继承要素、选择要素以及生长要素。继承要素不可改变,不可选择,这部分是宿命论之所以成立的基石。选择要素是环境区位、命运之网的轮动变化所提供的时机窗,属于半固话状态。这部分更偏向博弈,也是所有人类赌性的根源。生长要素是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表达延生的部分。如果单从这点看,其自主性非常高。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诟病宿命论的原因,也是英雄主义的有力佐证。
以现阶段人类社会所发展出来的社会结象具体来说,当环境能量度高(社会物质/人口比处于富裕状态)命运之网倾向于个性离散状态,亚文化、非主流文化盛行。当能量度逐渐下降,国家级别区位博弈凸显,意识形态、区位联盟盛行。随着区位博弈博弈趋于均衡,矛盾从国别转为国内团体竞争。政治派别、民族、亚文化冲突是重点。随后是为了保持外部竞争优势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层。区域、产业、政治结构、阶级成为主流话题。当环境能量高度处于低能级状态,资源特权和基因关系成为社会重心,特权盛行。家族、姻亲、行会集团成为主角。如果环境能量继续枯竭,则势必催生极权。生存受到极端考验家庭成为绝对核心,继而催生对革命、宗教等的探索。
以上讨论的主轴依据是物质/人口比,要注意这两个要素都是变量。前者是人类进化阶段对物质的利用程度(科技水平)。后者是人口数量、社会组织形式和组织效效能的总和。任何变量的增减都会决定命运之网的走向。而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紧紧依附在这张网上,同时也对网的形态进行反馈与修正。这种结构下两类人群对这张网影响最大,一类是科学家一类是政治家他们构成这张网的动力源,同时也奠定人类命运之网的双引擎结构。不管世界如何发展这两类角色都将经久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