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吃什么,种类相对固定,但面条却是任何时候吃,都可以说的过去的食物。说不上里面有什么大乾坤、人生意义,却因一些场景和故事被赋予感情,所以钟意于面条,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不记得是1991年还是1992年,我们举家搬到泗阳慢字口,我妈开了个摇羊毛衫的小店,专门来料加工做毛衣,我爸就在附近寻了个门店,开了个早饭店,置了些家伙式,蒸笼、锅碗瓢盆样样齐全,请了个老师傅过来帮忙,负责蒸包子、烧辣汤等高级活,而一些简单的就由我爸来掌勺,下面条就是简单活中的一样,早饭店对面是一个很大的批发市场,每天从早到晚,人群来来往往,早饭店生意倒也是不错。小时候我对面条的印象不好,一来是刚出锅的面条很烫,下不了嘴,二来面条满满一大碗,吃不完,因为这两条,我就不喜欢吃面条,故而对我爸的手艺也是不当回事,认为他在胡差事,心想那些吃早饭的人怎么就这么好糊弄,几根面放滚烫的锅里,用筷子划两下,出锅撒调料,上面放两根青菜和肉丝,最后把筷子往碗上一摆,客人就呼啦呼啦的动筷子,热气腾腾的吃完,给钱走人。那时候,我喜欢吃的是包子加辣汤,有干有汤,吃完舒舒服服,对面条特别是我爸做的面条不屑一顾,不管在县城里,还是在乡下大桥口,对面条我都特别抵触,一边是催促着上学来不及了,一边是烫的靠不到嘴的一大碗面条,现在想想,吃还是不吃这种矛盾的场景,估计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纠结是如此的难。
五六年后的中学食堂里,住校生的生活单调的很,面包看着好吃,价格贵不谈,而且吃不饱,于是食堂里的面条也是不错的选择,人往往在饿的时候,是没办法想别的事情的,或者说这种想都是不理智的。电视里放着刘欢的大河向东流的歌曲,老板在津津有味的看着,手上一刻不停的在煮着面条,嘴里说着:这个刘欢,唱的还真不错。老板的腿不自觉的跟着抖动起来,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上来了,大排、红烧肉、香干、三鲜等等,各类浇头花样不少,说是吃面条,其实就是冲着浇头去的,三下五除二把浇头吃完,再挑两根长得好看的面条咂咂嘴,这碗面就算吃完了,吃完出门,回头一看,老板见四下无人,早已情不自禁的高歌偶像的歌曲,畅快无边。在泗阳中学的六年学习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土产大院对面的一家拉面店,冬天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张,一个厚厚的帘子,掀开进门,“老板,来碗肉丝拉面”,面条的温度足以让人吹一下就能送进嘴里,拉面劲道好,肉丝味道足,这种回忆以至于我后来一个人在家,煸过很多次的肉丝浇头,都没那时候的味道和效果。吃饱喝足,一碗肉丝拉面吃的干干净净,掀开帘子出门,骑上自行车去学校,身上一点都不觉得冷。
要说上大学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就是面条。从县城到省城,普通话讲的磕磕巴巴,在食堂打饭不敢啰嗦,阿姨打多少就是多少,吃完没一会就饿了,怎么办,怎么办。去超市买泡面,成箱的买,鲜虾鱼板面的味道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宿舍和小伙伴等其他舍友到来的场景也很难忘,小伙伴是启东人,叫施展。大一上医学课程,不记得什么科了,要记一段长长的神经名称,于是我灵机一动,就来了一段:长舌妇施展,一动就滑倒。对应的舌神经、展神经、动神经、滑车神经。那股聪慧好学的创意,一度在同学中被传为美谈。所以、鲜虾鱼板面、施展还有这段话,就关联在了一起,印刻在大学一年级的记忆里。树人广场边的二餐厅,是学校自己经营的,因为人熟、菜多、量大,成为625宿舍小伙伴经常去的地方,作为标准的干部宿舍,吃饭有标准,请客需谨慎,一起吃面条也是一项促进友谊的集体活动。在小炒窗口的隔壁,就是点面条的地方,价格真的是便宜,浇头多达十几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温度正好,不咸不淡,吃不完想浪费的时候,边上的一块大匾上就是《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抬头看一眼,赶紧吃完。吃完逛校园,从二餐厅旁边的小路,绕着天元湖到操场再到宿舍。
在南京的很南很南的地方,有个地方叫铜山,究竟有多南,很多人告诉我:你看呐,绕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安徽了,然后看着一愣一愣的我大笑不止,这个说法, 到现在我都没有考证过。在大学校园里做老师,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在我看来,当时有两大乐趣,一是管人,二是吃饭。管人好办,把大学里学生会那套搬过来,稍作修改,效率高、效果好。而对于吃饭,每到一地,尽快熟悉和发掘附近的美食,是我特别想干的事。2007年的秋天很快到来了,吃饱、吃好、吃暖、吃过瘾,我一直在想,直到有一天,同事皇甫老师叫上我去吃那顿面条,才算释怀。东校区门口有个清真面馆,管他清真八真,吃饭没菜,那不行,于是,我们去买了小荣烤鸭,还有一些配菜,来到那坐下,每人一碗拉面,刚开始是叫了一份干切牛肉,吃着吃着,皇甫老师大手一挥,老板再来两份牛肉。不记得那天看到什么,说过什么,只记得那天吃的真的很饱很饱,心情就特别的好。暑假时,经常被学校派出去驻点接受考试咨询,在苏州十梓街、泰州坡子街,还有泰兴、昆山等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地方,去沙县小吃吃葱油拌面,也是一件期待的事情,油光光的猪油拌的面条,味道很正,再加上一碗另点的炖罐,莲子猪肚、参须猪心都是不错的。
如东人对吃确实讲究,以前没来时我觉得这是矫情,现在深信不疑。吃过刚下船的海鲜,对于其他的食物的新鲜美味的要求,自然不会低。县城掘港只要开早饭店的,没有不红火的,从小到大,人少到人群,我见过不少家,但很多时候,我都是冲着面条去的。老影剧院门口的夜排档,以前有个老夫妻俩开的海鲜面的摊子,粗面上盖着鲜虾、文蛤和青菜,大冬天的晚上,来一碗,吃完,浑身舒服。碧霞小区门口早饭店的青椒肉丝干拌面,我经常去吃,面清爽、肉味好、汤料足,老板那叫一个嗓门大,声音是大,但是那种充满感情的热情,不管人小孩,上班的上学的,热热闹闹,暖暖和和,地方不大,小店里人来人往,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这个对吃讲究的地方,对于一个对吃讲究的人,我在家里做面条吃,也是很讲究的。自从上次在日本一兰拉面小店里吃过一次,我就认为做面条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看人家那隔板一挡、半熟煮蛋、各类配菜一摆,绝对是品质生活,就是不吃,看一会也会心满意足。按照这个思路和想法,我在家煮泡面也是精益求精。开火烧水,西红柿切片打底,待汤浓郁味出,放泡面,调味包、酱包,煮到七八成熟,放配料,配料一般是泡面袋子上有什么我就放什么,曾经有一次我放了半包的肥牛,以至于盛出后都看不到面,吃的超过瘾。最后撒入蔬菜包,二十秒出锅。半夜十一二点,来一波这样的操作,吃完心满意足的睡着,感觉特别好。自以为深夜食堂的照片,再配上一句胡编乱造的话,发个朋友圈,感觉人生不过如此。
面条,吃的是面,配的是菜,面负责饱,菜负责好,吃饱吃好才算美。过日子也是这样,温饱上有调味,平凡里有新鲜,一边努力,一边享受,有希望有知足,一切美好才会如期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