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言敏行一词,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我们常听到的词,是木讷,意为寡言少语、呆头呆脑。而讷言,不是少言之意,更多是指谨言,谨慎的说话,往好了说,是要高效、高质量的表达。
我觉得讷言敏行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当我们掌握非暴力沟通的精神和方法,敏行是很容易做到的。
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词是四个,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很简单的八个字,讲起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要如何把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和方法传递给学员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思考。
第一,和主办方了解学员的年龄结构。
最好有参与对象的年龄区间,如果有孩子,孩子的大致年龄,因为不同身份的女性群体,差异还是挺大的。
第二,因为是系列课,每次课程的主题要有所侧重。
第三,每次课程,除了了解概念,最重要的还是练习,“观察还是评论”练习,“感受还是想法”练习,小组练习等等。
第四,用生活化的语言,用身边的案例,来讲解非暴力沟通所要传递的道理。(多搜集相关的视频,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人世间》周秉昆与父亲对话的片段)
第五,将“条件反射”、“习得性无助”、“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概念和方法,融入到课程当中。
"ABC"理论: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在课程当中,要注意的事情。
1,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期待和想法
2,了解学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如果没听过非暴力沟通,就要用通俗简单的话,来讲解书中的概念
3,准备一到两个备案,比如倾听练习环节,可以是两人小组练习,也可以是三人小组练习,三人小组练习当中,一人做观察者。
理性人视角:
讲过几次非暴力沟通之后,我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暴力沟通?”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暴力沟通有多方面的成因,比如社会竞争导致的压力,原生家庭的影响,自我认知的偏差等等。
我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我的课件当中,但是什么时候讲,还需要思考一下。
此前的课程,我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前面讲,发现效果并不好。原因可能是课程时间有限,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展开讲,就会占用主版块的讲解时间。如果是系列课,应该会好一些。
再者,在课程当中,可以把“暴力沟通的原因”,变成一个互动环节,可以请学员头脑风暴。
“问题”集锦
1,如果孩子到超市就是要买玩具,不买就在地上打滚,他前面已经答应你不买,你会怎么办?
2,你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在网上浏览M片,你问他有没有看过,他说没有。
3,你老公说你只在意娘家人,不关心自家人。
从网上找一些:
1,我受不了他了,要求他刷牙再吃饭,怎么都不听,真是十分邋遢。我说我前任就不会像他这样没有原则,他竟然跟我大吵起来,说我总是这样……
2,你怎么那么懒,就不能帮我拖一下地吗?
3,你怎么那么贪玩,有时间玩手机也不带一下孩子!
4,你怎么那么蠢,这个都做不好!
5,你哪一点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离过婚,是个二手货!
——来源:别让你的婚姻,毁掉在你的嘴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