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去坐12路公交车。
车走了一段时间后,车窗外的店铺和建筑渐渐变得陌生,和平时常坐这个线路车见到的熟悉景象完全无法重合。心中不免有点疑惑:“难道多日不出门后12路车改道了?”“但也不能全改吧!”我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赶紧在车内找线路图。
“36路!天呐!”心里一声惊呼把自己吓懵了。等车到下一站后,我赶紧跳下车。
站在路边我一边等出租车,一边反复回想自己为什么会坐错车,因为当时站台上只有三四个人,街上车也不多,而且我从来没有坐过36路,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错当12路的。但是回忆只能倒带到发现自己坐错车那部分,之前的一丁点也想不起来,好似健忘小精灵从脑中轻轻掠过一般,关于如何上车的,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有捕捉到丝毫线索。
原来在我坐错车的那个当儿,“我”不在现场。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发生,“我不在现场”恰恰是生活的常态。
很多时候我手里拿着一本书读时,外人看到的一定是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但过一会儿往往自己会被猛然惊醒——我这会儿看了什么内容?我在想什么?仔细回想关于书中的内容大脑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迹,我只是下意识地翻着书页,真正的“我”早已悄悄逃离了看书的现场。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冰箱取东西时,打开冰箱门后愣住了:“哎?我要取什么来着?”一两分钟后终于没有想起来。等到折回厨房后又恍然大悟:“原来我要取这个呀。”第二次打开冰箱门后,记忆又瞬间清零:“我要取什么来着?”结果自然是无果而返。最搞笑的是有一天我第三次也没有成功记起打开冰箱的目的。那次成了家人的笑谈,都说:“年纪不大,忘性挺大。”其实,这哪是健忘啊,明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恶作剧,关键时候总是不在场。
还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比如晚上会想不起早餐吃的是什么,别人刚叮嘱过的事情转眼就忘了,话到嘴边突然忘了要说啥,随手放过的东西转眼就找不见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人们常常感叹说:“记性越来越差了。”怪罪于“记性”不好肯定是托词,主要责任还是在“我”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总是逃离现场。
吃饭的时候,“我”不在吃饭的现场,所以无法认真品味食物的滋味。其实每一粒米都是饱食了日月之精华才送到我们嘴边的,我们却从未体会过认真品尝的幸福;走路的时候,“我”不在走路的现场,所以路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也被我们辜负,我们感受不到有它们调剂视线的快乐;下雨的时候,“我”不在下雨的现场,所以当雨滴敲击伞面发出好听的乐音时,我们充耳不闻。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我”不在现场的场景,因此我们也失去了感知春风、夏花、秋叶、冬雪、星空、落日、明月等自然万物的情怀。
我常常在想,当“我”不在现场的时候“我”究竟去哪儿了?“我”既没有回想过去,也没有畅想未来,但更不在当下,“我”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地无迹可察。我曾试着猜测“我”之所以能随时随地不在现场人原因一定是“我”太分散了。每天忙乱的生活节奏,现代化工具中海量的信息,各种碎片化的记忆等等,“我”哪能顾得过来那么多啊,以至无所适从时只能偷懒,后来索性逃离现场,以至渐渐偷懒成性。
人始终是一个矛盾体,一边说要诗琴书画,一边却只能柴米盐茶;一边说要杖走天涯,一边却只能苟且眼下;一边说要看夕照晚霞,一边却只能披星戴月。无论一边在做什么,一边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两个分裂的我协调不好时,自己也常常想不起来眼下的一刻要干什么。
其实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无非是: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三者中最应该处理好的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假如人们正视自我,留住“我”在任何一个现场,让它时时守在当下的话,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美好的光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