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刚讲完革命题材单元文章,再聆听王崧舟老师围绕“革命题材”的作课和讲座,我是深受启发。
1.明晰了革命题材文章的价值本位。
革命题材文章更注重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王老师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王老师聚焦单元语文要素: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聚焦本课语言特点,围绕“李大钊同志的反常表现”这一主线,关注李大钊同志的神态、言行、外貌的文字,逐步引导孩子从李大钊作为一个父亲,他拥有怎样的品质;作为一位革命者,他拥有怎样的品质。在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规律后,巧妙利用课文留白,让孩子提笔走进人物内心,书写出心灵文字。这一教学过程,教会学生落实语言建构的同时,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他的心一直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教学无痕,水到渠成。
2.明晰了“革命题材”文章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灵契合。
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的文字阅读没有障碍,难在故事内容远离现代生活,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因此,只有拉进学生与故事人物的心理距离,贯穿先辈的“他”与学生的“我”的心灵契合,才能从革命者身上汲取自我成长需要的精神力量和勃发动力。
王老师“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给了我们满满的干货。理论加举例的讲解,让我对“革命题材”文章的如何实施有了新的认识。
革命类文章贯穿于小学学习的各个阶段。课堂上具体实施的方法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学段特点,还要有对教材特点的敏感把握。
低学段的革命传统题材教学重在立足“感知”两字。教学时宜以语句意思的理解为主,辅之图片、视频等形象鲜活的资料,借助听故事、讲故事等形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学中,实现感性渗透。
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视野的拓展,生活见闻的扩大,学生对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了解不断丰富,甚至对某些历史事件、革命人物还抱有一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因此,这一阶段的革命文化教育应定位在“感受”上。教学时应在品读重点语言的同时,引入时代背景和历史资料,引发一些问题的交流讨论,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往往有了自己的个人看法,能做出相应的分析、思考、评判与选择,所以,进行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必须突出“感悟”的特质。教学时,应重视走近文字深处,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性格、行为、形象做一番品味与揣摩,结合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链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展开富有现实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研讨,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感、抒真情,深化理性思维,彰显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是兴奋的,实践的过程是需要探索和策略的,但这一切更需要的是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