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油画的民族化,提到中国画的现代化,就不能不提到吴冠中。
当然,吴冠中除了是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外,也是散文家。
他曾说,“我的一切都在作品中,我坚信,离世之后,我散文的读者要超过我给绘画的赏者。”
确实如此,至少,非美术界的我们,大多数可能都是通过散文来理解他的。
他的散文,大多谈的是绘画之道,但却不是阳春白雪地谈艺术,而是娓娓讲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心路历程,让人信感亲切与真实。
《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这本书,本质上更是一本散文集,上篇包括“我的苦瓜家园"、"茅草窝里要出笋"、“青春期的草木都开花”等五章。
以时间为线,从农民出身,据转求学,弃工从艺,任教生涯,荣誉等身,一直到晚年,一边创作,一边绘画,在自述趣事中,原汁原味呈现他内心的情绪万千,愤怒、激烈、欢乐与哀愁...…也还原了那幅幅蜚声世界杰作 .背后的“十月怀胎"和那一颗赤诚之心。
吴冠中在《我的苦瓜家园》中自叹,苦,永远缠绕着他。
“我这一辈子啊,很孤独。我有亲人,但一步步往前走时,亲人渐渐不理解,你走得越远,中间的距离就越远。至于朋友,只能某一段同路而已,过了这一 段,各走各的路。一辈子的同道,几乎没有。”
因为,除了艺术,别的一切,他都感觉虚无,所以孤苦。
当然,吴冠中的“苦”,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曾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成长不起来。”
所以,他提醒那些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如果他学画的冲动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
正因为如此,虽然他的画作总成交额达14.6亿元,但直到去世,依然住在老旧的公寓楼里,房间简朴至极。
《永无坦途:吴冠中自述》的下篇中“魂寓何处”一文,主要讲美术中的民族气息。
吴冠中强调民族文化传统,但又忧虑:“若传统成了越来越厚的板,必将压死子孙。”
所以,他一生追求在“中西合璧”中彰显艺术的民族特色。
《雨雪霏霏总相忆》一文 ,是讲他 和朱德群的故事。
随着时间呈现翻天覆地的历史背景,从杭州艺专相识,直到2000年人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形、色、韵、情,详述65年的真诚情谊,“我们间永远惦念的,都是彼此的苦难时刻,雨雪霏罪总相忆。”
在《手抚沧桑》一文中,吴冠中说“手抚沧桑,辛、辣、酸、甜,遍尝世间苦乐”,也特别提醒后来者“推翻成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创造新意境、新审美,更属于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亦是对后人的全部贡献”。
在这本自述中,吴冠中无意留念诸如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等关于美学的见地,而是在逃无可逃的永无坦途中,避免在满腹的功利、一脸的麻木中退化,而是竭力探寻属于自己的所爱所思,让自己的脚印连成了生命之轨迹,每一个脚印都踩得深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