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句话,刷爆了朋友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常常把“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分开来说,但其实,想把“眼前的苟且”苟且好,还真的要有“诗和远方”。
给企业做培训的老师给大家讲《道德经》,老师说,《道德经》是中国最出世,也是最入世的哲学。“无为”是手段,目的是“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读我们中国的诗,经常有一种写意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作者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把什么都说了,当我们从心理上感受到这种“意境”,我们大致就领悟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苟且”是事实,各种各样繁复琐碎的东西,“诗和远方”是另外一种现实和境界。我们常常以为“诗和远方”和“苟且”是分离的,其实不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事实和境界之间的关系。
单个的事实要素没有什么意义,要素一起涌现出来,就会生成一种特殊的事件。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诸葛亮出任军师后定下的“联吴抗曹”以及他诡谲非凡的军事才能,被我们推崇为“料事如神”的人,确切的说,这种人具有“能够从几个或多个要素当中预演一种事件”的能力——当这个事件开始,甚至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能知道这个事件的结局。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看三步,是常者;走一步看十步,是智者。真正有认知能力的人,总能够从要素中预演出一个事件出来。这种认知能力,就是对终局的判断。
我们看一个字,看的时间越久,越觉得这个字越看越不像——事实上,它当然还是这个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你看的时间越久,关注的就是这个字的组成要素,它的一笔一划,而我们平时认字时,看的是字的整体,它是各个要素组合成的类似事件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越执着于把细节要素看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所谓“当局者迷”,也是这个意思。有个哲学家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瞪着眼”看,一种是“眯着眼”看。“瞪眼看”看的是要素和细节;“眯着眼”看的是事件和整体。
所谓“坏战略”,就是“只关注要素,不关注事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瞪着眼看,而没有眯着眼看”。
对照我自己的现状,陪伴孩子时,练习自己的钝感力,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反应能力,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做一个倾听者、陪伴者、朋友和伙伴,给养育他做减法,减少说教和指导。同时,打造自己领域的专业性,把自己的长板做到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