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大家的考研专业课已经进入了“疯狂”背诵的阶段,胡师姐接下来会持续推出传播学基础专题,给大家最干货的背诵内容,这一期是“控制研究”专题,请各位考研er们持续关注,也希望这些干货能带给大家事半功倍的效果!
控制研究主要针对新闻传播学5W要素中的“传播者”这一领域。控制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内容:首先是与传播者相关的所有概念和理论;其次是涉及对媒介组织进行管理、规范和约束;最后是涉及媒介与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
控制研究之传播者研究
1.传播者的权利:“第四权力”:知晓权、选择权、调查权、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等。
2.传播者的责任:真实、全面、理智,报刊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角色: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实施传播、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4.传播者的类型
(1)按照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
(2)按照传播者是否具有职业性,可以分为普通传播者和专职传播者。
(3)按照传播的三个层次,可以分为人际传播者,组织传播者和大众传播者。
微观控制: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把关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把关人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控制了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受众的拟态环境。把关可以减少信息冗余或信息丢失。
(一)把关的提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947 年在他的《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文中, 研究了家庭主妇如何决定购买食物以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 他发现食物总是沿着某些包含有“关卡”的渠道流动, 在那里, 根据守门人的意见决定着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他进而推论道: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食品选择渠道中, 且适用于解释新闻如何通过传播渠道而在群体中传播。
卢因于《生态心理学》(1943)和《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中提出。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和群体规范或把关人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二)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三)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四)网络中的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给“把关人”理论带来了新的诠释与挑战。
作为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位工作,学习新的技术,以民众的需求为本,对他们接触到的内容做到全面的把关;作为网络平台的“把关人”,将传统把关与新技术相结合,即使网络传播范围似乎没有边界,但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也要探索出新形式的把关,做到对整个社会负责;对于受众个体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权利下放到每个人手中,作为文化传播的“把关人”,要以传播正面信息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从个人做起,提高自主性,传播正能量。
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把关理论”的终结,而是“把关理论”的重生,从信息筛选到受众阅读,把关行为仍然发生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就算把关形式有所改变,但追溯根本都源自于理论的根基。“把关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嬗变,重新定位,规范信息传播,从根本落实“把关”。
(五)网络把关主体及其把关行为:
1.个人层面:
网民——自把关
媒体工作者——传统把关人消极堵塞,绝对主导地位,全封闭式管理网络把关人积极疏导,相对主导地位,开放式管理。
2.媒介组织:
网络信息量虽然巨大,但仍是有选择的,是根据网站自身的定位筛选出来,并用各种相关的网络技术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自己的意图。
对网站的把关方式:
①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
②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设计来把关(框架理论)。
(六)网络中的把关行为变化的原因:
1.把关人角色泛化:(1)网络去中心化,没有集权;(2)交互性强,反馈及时,受众主动性增强,传者和受者界限模糊。
2.可行性弱化:(1)强调速度的网络无暇把关;(2)海量信息提高了把关难度;(3)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新闻网站常常采编发合一,把关趋于弱化。
3.网络权力分化:(1)网民权力强化,可以采集、制作、发布;(2)编辑权力被弱化;(3)版主在网民和网编之间,靠人格魅力、影响力控制。
中观控制:潜网理论
(一)代表人物:
布里德,控制问题研究专家,其《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研究了传播学控制分析。
(二)背景:
编辑部里新来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朝气蓬勃,但不久就会感到似乎被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所束缚,难以随意施展,个性受到打压。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安分守己,逐渐融入所谓的体制。这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便是布里德探究的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
(三)分析:
布里德指出,任何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护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由此说来,媒介组织的潜网实际上乃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四)结论:
任何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这类控制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
宏观层面:媒介控制
媒介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控制(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文化控制和传媒内部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法律、行政控制):
①对传媒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如审批、登记,资源分配,监督管理,对传播事业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等。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了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V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
②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媒体制的前提。世界上主要的传媒体制有:以欧洲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商业化运作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公有、有限商业化运作制度。
③操纵新闻: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操纵新闻的发布、控制信源,如吹风、试探性气球、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意识形态渗透。政治与经济软化、拉拢,暴力干预,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2、利益集团的经济控制(资本控制):
垄断资本通过成立媒介企业、控制议会党团和院外活动集团以及提供广告、赞助等控制媒介。
3、受众控制:
①个人信息反馈。受众对传媒活动也有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②通过影响媒介市场制约媒介活动,传播者也会主动收集公众反应、进行受众调查等(服务于广告商)。
③当自己权利被侵犯时,受众也可诉诸法律或结成受众团体以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4、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①制定媒介组织制度、报道方针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控制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任何媒介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通常体现在按照报道方针进行层层“把关”,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潜网。
②媒介自律,即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主动约束职业行为。以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保证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机制包括行业组织及其制定的自律规范条文、行业评议制度等。
5、文化控制:
是更为广泛、深远的控制,所有传播都包含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说到底都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布里德称之为“潜网”。
传媒的非正式控制:
(1)道德规范:抓拍雪中摔倒。
(2)行为准则:行业内部默认的规则——①寻求真相并对之进行报道;②将危害最小化;③独立行动:记者不受任何利益的影响;④有责任心。
(3)内部控制:潜网。
(4)外部压力:政治压力,经济压力,受众压力。
控制研究之传播者研究
(一)集权主义理论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二)自由主义理论
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2.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三)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系。
(四)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控制研究 | 传播学基础专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