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踏进茫茫人世间》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10:25 被阅读0次

    【踏进茫茫人世间】

    一、人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

    没有人生来完美,优点与短处共存,才是人间真实。

    事不求全,包容别人的缺点,才能不纠结、少忧虑,增加自己的幸福指数。

    人不求满,接纳自己的局限,方可不内耗、不紧绷,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现实难以如意,人性无法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不完美中的完美,这种逼近,比完美本身更有意思。

    2、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生活不会一直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遭受挫折的时候。

    任由自己焦虑,只会削弱行动力,最终一事无成。

    我们至少还有一种自由:选择如何面对它的自由。

    真正有智慧的人,越是难熬艰险,越懂得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读书上。

    认真工作,打磨实力:

    让自己兜里有钱,心里有底,任凭世事变迁,我自岿然不动。

    好好读书,强壮灵魂:

    收获突出重围的力量,哪怕深陷泥泞,依旧仰望星空,步履坚定。

    活着,本就是一场难以预料的冒险。

    用平常心安抚烦恼心,用寻常事对抗无常事,就能揉碎苦难,活出明媚,遇见所有的美好。

    3、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

    一段好的关系,既有共到白首的深情,也有朋友间的平等与互重。

    爱不是同化剂,强行把你变成我,把我融入你。

    而是,遇事尊重,体谅包容,让你有成为你的权利,让我有做自己的自由。

    在琐碎光阴中,相濡以沫,在柴米油盐里,心意共鸣。

    4、人虽渺小,人生虽短促,但是人能学,能修身,能自我完善。

    人生一世,一路走来,总有各式各样的人给我们浇凉水。

    但好在,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自身。

    磋磨艰险面前,不受困苦牵制,不被迷茫裹挟,认清不足而努力改正。

    在一遍遍锤炼中,修复缺憾,重拾新生,走向人生的丰盈与完整。

    5、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茫茫人海,不知有多少人在匆匆追求完满的人生。

    然而,人生多不易,常逢灾与愁。

    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收获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而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能如愿以偿。

    活着最好的姿态,不是被欲望把持,让人心受累,为羡慕别人弄丢自己;而是抱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把挫折当历练,在心田筑围墙,看哪都是风景,去哪都会幸福。

    6、每个人都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与它们握手言和。

    曾经我们以为,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爱的彷徨,如山高如海深,难以逾越。

    但到最后发现,天大的苦难,当时提起痛不欲生,若干年后,也不过是云烟一场。

    路到尽头自然有桥,站起来挺下去,你也比想象的更坚强。

    当你明白,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和规律,一切都会过去。

    往后余生就不再慌张,与遗憾和解,与得失无争,守住一颗安宁心,将日子过得云淡风轻。

    二、贫富与欲望。

    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

    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

    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

    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似乎也不愁没钱。

    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

    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

    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

    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

    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

    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

    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

    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

    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

    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

    三、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

    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

    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当然,智慧与慰藉并非不能相容,总体眼光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心态的调整,在此意义上,则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最深刻的慰藉。

    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

    哲学的作用就在于:

    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作好准备;

    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

    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

    请不要在这里拽坏事变好事之类的通俗辩证法。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凡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没有不人道的。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生命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

    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四、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可把这类享受称作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当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人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有人说:“有钱可以买时间。”这话当然不错。

    但是,如果大前提是“时间就是金钱”,买得的时间又追加为获取更多金钱的资本,则一生劳碌便永无终时。

    所以,应当改变大前提,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人们不妨赞美清贫,却不可讴歌贫困。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

    金钱的好处便是使人免于贫困。

    但是,在提供积极的享受方面,金钱的作用极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创造、沉思、艺术欣赏、爱情、亲情等等,都非金钱所能买到。原因很简单,所有这类享受皆依赖于心灵的能力,而心灵的能力是与钱包的鼓瘪毫不相干的。

    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一个人可以凭聪明、勤劳和运气挣许多钱,但如何花掉这些钱却要靠智慧了。

    如何花钱比如何挣钱更能见出一个人的品位高下。

    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忽然发现它们好像有一种递减关系:

    金钱与消费的联系最为紧密,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更弱。

    因为至少,享受不限于消费,还包括创造,生活质量不只看享受,还要看承受苦难的勇气。

    金钱的力量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力量肯定没有大到足以修改我们对生活的基本理解。

    生活质量的要素:一、创造;二、享受;三、体验。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

    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丁俊贵

    2023年3月2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踏进茫茫人世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it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