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马薇薇
2018-12-03马薇薇躺在坑里与大象席地而坐

2018-12-03马薇薇躺在坑里与大象席地而坐

作者: 蔡佳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23:18 被阅读0次

    本周马薇薇终于带着全队一起离场。正如我所料,在我输入“马薇薇淘汰”之后,网络上的评价出现了第三种声音,“心里堵”。

    过去网络上、身边朋友对马薇薇的评价一般都比较两种类型:她很有才&她很碧池。无论是辩场上的尖锐还是社交平台上的各种手撕。甚至很多人因为马薇薇而快进她的段落,或者干脆放弃这个节目。

    按照奇葩说是个产品的角度来讲,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正常的。

    但把马薇薇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而非一个产品,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是不正常的。

    1、从个人到个人化产品

    马薇薇作为一个专业辩手,当她的个性与辩论这个专业领域叠加的时候,形成了她独特的表达风格,甚至其中混入了非常浓郁的个人价值观。

    我们不可否认,辩论本身就是一个个人智识在短时间内极具爆发的一件事情。于是在那个短兵相接的现场,出现针尖对麦芒是合理的。在辩论场这个维度里,也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接受的。不存在被放在大众眼光下被检视的情况,而马薇薇本身的表达力,也只是局限在这个尺度中。

    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边界都十分清晰。

    当马薇薇以专业辩手的身份与当时的自我认知,出现在奇葩说节目中,一个原本小众定制化产品,进入大众流通环节的时候,就一定会面临着更大维度的接受边界确认。

    从辩手马薇薇,变成辩手马薇薇产品。所有人设的建立与坍塌,其实都是个人转向个人产品,必然会面对的现实状态。

    2、个人产品化后的心理预设

    产品的好坏是允许所有消费者去评价的。喜欢和不喜欢,圈定哪一个维度的受众作为产品兜售的目标客群,这些都是传统营销中的基本功课。

    从个人转化到个人产品,意味着个人的心理建设就必然要学会重新确立自己和社会链接的形式。

    单纯的辩论场,你的个人位置,是和专业辩手、专业评委相联系的;是这些人和你的互动,确立了你的位置关系。在其中发生的评价,都被限定在专业评判范围内。风格、见解、知识储备、临场反应……你的社会位置,是和整个发生事件的场域非常明确。

    登上爱奇艺的“奇葩说”,你不仅仅是辩手,你还是辩论节目里的角色,带有娱乐成分、演绎成分;你还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综艺角色。这时候,确定你位置的参与者,变得极其庞大和面目不清。

    于是我们在星期天这一期淘汰赛里听到马薇薇的自诉,表达五期以来,她整个人的心里变化历程。从尖锐到温和,从自我到手足无措,再到第五期的全面失守。

    另外一面,在互联网上相对应的是,受众追捧、分垒站队、参与口诛笔伐,再到最后出现的一丝哀叹。

    整个过程都呈现出一个特别明晰的两分化:作为个人马薇薇和作为产品马薇薇。马薇薇自己也没有在互联网上明确区分,当然观众也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去做出这样的区分。

    当你马薇薇在辩论场上口出金句手撕对手的时候,你在微博上一样的利刃厮杀,人们始终把这个过程当成消费品在看待。

    但是,马薇薇并没有实现这两个角色的边界建立,以及心理认知区隔。

    3、消费者是否应该自我审视


    作为艺人,一举一动,都被归入消费范畴之内。“你赚钱的时候把自己当明星,你赚完钱了就想把自己当一个有私密需求的个人,这怎么可能?”

    这是一个大家都觉得有违道德的事情,但又确实是日常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大众的消费心态,永远是在多角度消费那些站在舞台上的人。

    马薇薇没有明确好自己本身的产品边界是一个问题,消费者不断打破产品边界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马薇薇作为一个从专业辩论场上走向奇葩说的人,当她把自己作为产品卖给奇葩说这个节目的时候,她还没有意识到在微博上,她依然是一个被大众灵敏嗅觉四处捕捉的产品。

    于是她的崩溃,早就在前几季注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边界从节目下沉到微博。对于马薇薇的强势、专业、修养、才华,都做二次消费。甚至牵扯其中,妄图改变这个产品。改变不了就果断放弃。

    “能者是否多劳?”我们在这个辩题中听到马薇薇说“警惕,警惕!”警惕什么?警惕大众本身评论体系中可能轻易脱口而出的“恶”。

    这种“恶”的造就,作为产品本身,只能学会低头向观众求饶。所以她说,对面的选手们,还想要继续热爱这个舞台,而她只想开一瓶红酒,好好在坑里躺着。

    消费者的“恶”,事实上和马薇薇的自我边界确认模糊如出一辙。我们永远都不能指望消费者,能分清楚什么是产品,什么是个人。

    4、大象终究是会坐下的。


    胡波导演自杀。

    《大象席地而坐》最终获得最高奖项。多少人在此之后去深度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然后默默发出一声叹息。

    于是今天马薇薇被淘汰后,引发的少量反思,也许是有一点点幸运的。经历了微博上的舆论厮杀、经历了抑郁症的自我封闭、经历了表达能力的手足无措之后,马薇薇终于有机会给自己制造一点勇气,说出一句“我打算在坑里躺着”。

    大象终究是会坐下的。遍体鳞伤后。

    那种原本看起来庞然大物无所畏惧的战士形象,在面对这个舆论社会,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发出言论的社会,陡然间从一个密闭的原始森林里,进入到大众视野之后,谁又能保证自己全身而退?

    我们的商业社会到目前为止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特点是,回报与伤害,成正比。

    流量、关注,成为回报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伤害也就不可避免的混入其中。人们对于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是用消费者的关注来作为第一层评价标准的。

    而要获取这一层的成功,那些尖锐的、锋利的、独特的、寡鲜的,成为商业社会不断追捧,经过包装后,努力堆向大众的产品——关注度本身成为产品。

    换句话说,我们把“能力者”当成产品,而不是能力产生的实际价值。

    回头看看马薇薇,再看看我们在职场里的位置关系,放大来说,把我们每个个体放到商业社会来看我们的位置。如果我们把成为“能力者”当做目标,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基于一个清晰领域里的专业能力;这时候,我们是一个产品打造的参与者,这个评价是企业评价、专业实现力评价、团队协作评价,不一定需要直接面对和承担大众评价体系。

    但我们把自己的“能力”直接当成“产品”,比如演讲,比如绘画,比如辩论,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以个体身份面对大众参与?

    互联网已经将“人”、“产品”、“媒介”彻底混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为自己画出一个安放自己的维度,也帮大众建立一个参与产品生产、参与评价体系的通道?

    5、蔡康永那句话背后的莫大勇气与实现智慧

    「    为什么我们文化里面许多曾经尊重过的创作者,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不再创作。因为他们不再跟他们的人生闹别扭。我觉得好可惜。我们的文化里那么推崇容忍,宽容,包容,智慧,最后每一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大佛。」

    「 容忍会让我们变得不在意,而不在意会导致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

    如果妥协,也许会失去生的乐趣。

    如果坚持,也会会遭遇评价体系的吞没。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鼓励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变得尖锐、鲜明,有力。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更鼓励底线原则、鼓励基本善意……

    当个体更容易被放大至超级个体的年代。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重新定义自己与职场的关系,定义自己与商业社会的关系,定义自己作为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03马薇薇躺在坑里与大象席地而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k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