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中午出门买菜,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到街上比往常多了一些行人,路边也比平时多了几个菜摊,还有一个卖牛肉的,哦,原来今天是“会”。
“会”,是我们这里的叫法,就是每个月逢“4”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我们镇上农历初四,十四,二十四,三个“会”,原来每个村也有会,但是后来就没有了,就连镇上的三个大会也越来越冷清,还记得疫情之前,特别是七八年之前,会上的盛况,天还黑黢黢的,卖东西的商贩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近的是本镇上的,远的有襄县的,禹州的,市区的,叶县城的,和本县别的乡镇的,将近12点钟的时候,是会上最拥挤的时刻,老人带着孩子,年轻人带着父母,刚结婚的小夫妻,刚从学校出门的三三两两的学生,大街上摩肩接踵,挨挨挤挤,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子找到爸爸妈妈的哭声,见面热情的招呼声,怎能是一个“热闹”能形容的了的呢?
那时候,我和同事在放学后约着常常来赶回,从大东头转到大西头,然后再从北边转到南边,看看,试试,试试,比比,生怕错过了哪个摊位,常常是转到天黑,月亮星星都已经出来了,我们才回校,商贩们也才收摊。
可是这样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或许是在疫情的那三年,不让成“会”,或许不是,是社会的变革,是时代的趋势,疫情结束之后,其实,在疫情之前,就发现会上的商贩越来越少,买东西的越来越少,是因为买东西的越来越少,才让商贩越来越少的?还是商贩少了之后,买东西的开始变少的?我想,这是相互的的作用,为什么?
大型超市的出现,这几年,一个小小的镇上陆陆续续出现了华联,迪琼,美好生活三个大超市,面积大,种类丰富,各有特色 ,“华联”{主营服饰类,“美好”生活用品全面,”迪琼“主营蔬菜肉类,另外街边有利的地处还有许许多多中型的超市,这些大型超市能满足整个镇上人群每日的生活用品,不用满街转,只用在一个超市里,或者去两个超市就能买齐你的所需。
除了大型超市的出现,还有街上的店铺也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服装店,据不完全统计得有20家以上,理发店都集中在学校附近,老碗面,饸饹面,砂锅面,米线,土豆粉,烧烤,早餐点……饭店也是鳞次栉比。
自从修好路,我们去市区30分钟,许平南高速口就在洪庄杨,北上襄县,南去叶县都只用20分钟搞定,交通的便利,私家车的普及让大家出门购物很方便。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家甚至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里一机在手,全部都有,只用两天后去取个快递就行了。
“会”就这样被冲击了,将来会不会被取缔呢?
取完快递回来,我骑着电车很容易的在会的正街上走,这要是在七年前,在会上出门最好的是步行,我来到卖胡辣汤的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饭点,也因为这一家的胡辣汤就是好喝,旁边的油条包子生意也很好,对面的饸饹面生意也不错,看来,来赶回的人都聚在了这里了。
时代变了,会上的商贩们少了,物流车多了;赶会的少了,在手机上购物的多了。
其实,人还是那么多人,只不过在时代发现改变的时候,有些人嗅到了味道,早早的发生了改变,站住了先机。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当发现“奶酪”没有了,不是坐着去等,而是跑起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