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上幼儿园前,儿童的成长环境几乎由家庭组成,他在家里的空间、他在家里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他在家里看到的事和关系,甚至他外出会去到那里、接触什么,也都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家里人的决策,哪怕这个决策有孩子的参与,很显然那么小的孩子,最终是否出行其实还是有家长的意志在其中。而哪怕上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还是很大,因此我对儿童与家庭这个主题特别感兴趣。
在这个主题中,家庭,尤其是家庭中的为人父母,或者说主要照顾者,怎么看待儿童,怎么去对待这个共生在家庭中的关系,以及为之所作的事,又是各家有各家的特色,甚至连最日常的对话和一日生活安排都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家庭在儿童价值上的看法和选择,我因着自己和朋友们都有了孩子,相比较读书时候听见了更多、看见了更多那些真正关乎教育的现实。随着我们的孩子都慢慢长大,大家对孩子的焦点也已经远离最初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由行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后,非常显见的,成人和孩子的“冲突”日益明显,我们这一波人的选择和处事也越来越凸显了背后的不同,我常常为这些真实的家庭教育而着迷。
在我家,最近几个月,我遇见了最大的育儿困惑就是孩子要抱抱,这个事情差不多是在嘉儿2岁半的时候出现。
从嘉儿出生以来,其实我抱他的时间不少,母乳喂养两年,都是在怀里亲喂,一岁以内也经常会抱着走,抱着看书,一岁多后小家伙会自己走路了,我基本杜绝了抱着走路,但坐怀里的亲子阅读每天都在进行,其他时候也是会有坐着抱抱。
因着这许多,加上又是自己带娃,我一直以为嘉儿的亲子依恋关系足够。直到2岁半的时候嘉儿突然对“抱抱”之需求愈演愈烈,尤其是暑假家里来了他表姐之后。而在其表姐离开后的一个月内,嘉儿的抱抱需求也没有得以减少。他的抱抱需求在2岁半后变成必须要躺在怀里入睡(以前可以陪伴而不抱入睡),发现妈妈在打电话也要抱抱,吃完饭也要抱抱,玩着玩着,突然地也要过来抱抱。甚至他会很自然地把我手打开,自己把自己钻进臂弯,然后说“妈妈,妈妈,这样,这样抱抱,知道嘛。”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也记不起来在哪里提过这个年龄段会有这样的需求,多数都是说开始出现独立。有一小段时间,我苦恼于他的抱抱需求,因为我真心理解不了,找不到什么发展论据,我甚至有了那么点焦虑,怎么我的孩子还这么依恋我,这样的需求会不会有问题,为什么其他孩子不这样,我是不是该拒绝来引导他不要抱抱。终于,有几天,我狠心拒绝他如此频繁的抱抱需求,当他要抱时,我不停地转移话题,或者拒绝。那几天,我记得很清楚,嘉儿被拒绝后一直哭,哭好久,最厉害的一次,我装睡不想抱,他趴在我身边,哭着喊着,“妈妈,你睁开眼看看我,抱抱我。”声嘶力竭,如同一个孩子失了母亲。
那一刻打醒了我——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非得想他的这个行为是否符合规定的发展需求。哪怕那些儿童心理发展需求都说这个阶段开始独立,都没提及2岁半还会有如此深刻的依恋需求,哪怕其他人家的孩子都不再有这个需求。但这一切外在的“发展框架”和他者参考都不是我的嘉儿。他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强烈的抱抱需求,我为什么要视嘉儿的需求不存在,而要用“其他参照”来“改造”嘉儿。
我不知道在过往,我有过多少次这样地用“他者标准”来对待嘉儿的需求。但这一次,我被嘉儿的哭声“叫醒”,他是那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我们看到的和想象的其他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