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墨(原创)
这是一篇旧文,写完就被搁置了,刚刚整理文档的时候无意中翻到,又读了一遍,稍微修改了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1483/253f59eaa0ed67dc.jpg)
2017年8月1日是阳明医院建院7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市长潘银浩等市各级领导,院级老领导,来自山东、贵州及余姚周边地区友好医院代表,余姚市卫计系统兄弟单位,千人计划专家、在姚全国劳模、行风监督员等各界朋友参加了纪念大会,在大会上,电视传记片《阳明医院》首播。这部倾注了鲁老师无数心血和热情的大片为整个大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所有的灯光暗去,大屏幕亮起,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上,无法移开,直到最后红纱幔从宋汉章、宋梧生、丁克成的铜像上一一拉下来的时候,伴随着感人的音乐,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现场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其中也包括我,作为整部片子从无到有的见证人,虽然只参与了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我深感荣幸。(对了,这些铜像后面的红纱幔是我拉的,毛斌戏称,立群姐是站在伟人后面的女人,哈哈)
其实从接到阳明医院这个拍摄任务到成片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袁院长找我们摄制组开会是7月6日,在会上,鲁老师讲述了可以拍的三种形式,但考虑到时间如此紧迫,后面两种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一直都认为阳明医院七十周年,只要给他们策划、拍摄、制作一部两到三分钟的短片即可。但那天开会之后我们仍深深感到这次拍摄任务的压力之重,隐约觉得根本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没有提纲,没有要求,只开了短短两个小时的会,然后院方给了鲁老师两本《金融翘楚宋汉章》,院长说不要任何的人物采访,要把宋汉章和王阳明去结合,要跟姚江舜文化去结合,非常的抽象。大家心里都没底,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交出一个怎样的方案,怎样的片子院方才会满意,无疑,这时候鲁老师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我们所有拍摄的创意文稿都几乎出自鲁老师一人之手,当他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做什么,我把两个小时的会议录音一字不漏的打下来,生怕遗漏掉重要的信息,袁院长在讲到余秋雨的乡关何处的时候,他说可以结合一下,然后就没然后了,于是我去找乡关何处的资料,到底哪一段是跟医院可以结合的,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一段话::“我的家乡是浙江省余姚县桥头乡车头村,我在那里出生、长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离开……余姚在村民中唯一可说的话题,是那儿有一所高山仰止般的医院,叫‘养命医院’,常言道只能医病不能医命,这家医院居然能够养命,这是何等的本事,何等的气派……”。阳明医院,和文中的“养命医院”,是余秋雨先生小时候一个美丽的误会,应该是这段了。我就把这段话孤立的打在会议录音的后面。
拍摄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多年以来阳明医院的任何晚会,活动策划等都由我公司来承办,但需要深入挖掘医院的文化,拍摄出领导心里预想的片子难度很大。阳明医院是由中国金融学家、中国银行奠基人之一的宋汉章先生所创办成立的,对于宋汉章的历史是鲜为人知的,只能从医院的档案中,从宋汉章先生的传记中,从阳明医院的影像资料中去深入了解,在紧张的时间内,只有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后,才能开始策划,撰稿,拍摄,后期等。这段时间鲁老师把《金融翘楚宋汉章》这本书圈圈点点,涂的密密麻麻,希望从中寻到灵感的蛛丝马迹。
7月10日上午,鲁老师专门带我去档案馆研究了半天的档案资料,他把档案管建院的历史资料每一本一页不落地认真翻阅,看到有价值的,需要拍摄的就让我记在本子上,在哪一本档案的哪一页,记载了什么事情。这样在拍摄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到档案翻到这一页拍摄,节约大家的时间。我记得有一个记载的是大隐乡摇船工胡金瑞,还有一个育才孤儿院的孤儿申请免费住院的事迹特别引起鲁老师的注意,让人特别感动,他强调了好几遍让我记下来,他还用手机一一拍下来,后来鲁老师在文稿中这样写:医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翻开阳明医院这一张张珍贵的档案,犹如看到了一颗颗阳明医者的慈怀之心。阳明医院“博施济众,慈爱为怀,加惠群幼”,伸出了济世扶困之手……如此不胜枚举,无数贫困民众感德无已。
在阳明医院档案室中完全封闭的两天拍摄中,运用了摇臂,轨道,灯光等各种拍摄道具,由于档案馆没有空调,又是夏天最炎热的几天,异常闷热,拍一小会儿大家都热得汗流浃背,拍摄道具要根据不同的镜头移动位置变换角度,一天下来大家都有快要中暑的感觉。
为了使档案和老照片拍出厚重的历史感,鲁老师专门去金桥红木展览馆借了很贵重的红木桌子做拍摄底衬,在我们看来,其实地板上也可以拍,档案馆里随便找一个地方都能拍,但鲁老师追求极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随便二字,任何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一定要找到最适合的方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原本袁院长要求整部片子不要人物采访,但是片子做到一半时,为了使整部片子更厚重,内容上更多样性,鲁老师又跟医院交涉,希望采访我国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因为他写的《乡关何处》中的一段话跟阳明医院有关;还要采访写《金融翘楚宋汉章》的作者宁波大学教授孙善根,还有一位92岁的老院长。最终医院同意了鲁老师的建议。
去拍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前一天,我们整个摄制组都很兴奋,对我们来说,也许此生能够见到余秋雨真人的机会也就这么一次,尽管第二天要一大早去上海,带的道具设备也特别多,但我们还是决定要带上余秋雨先生的书让他给我们签名,但这也是我们的美好设想,很有可能我们是连面都见不到的。第二天在去上海的车上,鲁老师跟我们说,万一余秋雨先生家房子不大,人民医院的袁院长他们一行人会比我们先去,我们这么多设备这么多人一下子进去,会有点突兀,所以到时候要看情况,实在进不去,我们就得等在外面,我们都说好,但我们内心是很渴望能够见上一面的。下午两点左右我们来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小区,这个小区一看就特别高档,门禁什么也特别严,鲁老师一再提醒我们拿设备的时候要小心,千万别碰坏了小区的任何设施。我们小心翼翼地把设备往楼上搬,当搬到门口的时候,我们等在门外,这时余秋雨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向我们招手,一边说你们都是余姚来的,那我们是老乡,快点进来吧。我们没有想到这么有名的学者作家对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如此亲切,心里特别温暖。我们把东西拿进去开始安装设备,把摄影机安在三脚架上,连接好监视器,连接好录音设备,架好灯光......从我们一进门一个气质高雅的阿姨端了很高档的红茶给我们喝,看到我们满头大汗,她把红茶放下,又专门给我们拿了矿泉水。后来鲁老师告诉我,这位是余秋雨先生的夫人马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鲁老师此时正在跟秋雨老师选择拍摄的场景,大热天的,为了拍摄,余秋雨老师特意穿上了西装,而我们选择拍摄的这间房间空调坏了,可想而知当时的高温天气该有多热。好在拍摄的过程十分的顺利,大师就是大师,出口成章。工作完成了,此行已经很圆满,但令人更开心的是余秋雨先生帮我们每个人都签了名,最后还跟我们一一合影留念,每每想到此,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1483/cb8a254d6bf54449.jpg)
拍摄完以后,跟秋雨老师匆匆道别,因为我们此行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金融翘楚宋汉章》这本书里有记载,宋汉章曾担任过中国银行董事长,我们要找到中国银行的旧址,拍摄一组镜头,而这处旧址就在外滩上,找到后,鲁老师开始拍摄,马路上不停的有人过来围观,也会问几句,你们在拍什么?有个老外令人印象深刻,他站在我的身后,问我,do you make a movie,我说YES,他回给我一个很灿烂的笑容,我们其实不是拍电影,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解释,让他理解,等他走远,我在心里说:not the movie ,just record the history.用到片子上短短几十秒的几个镜头,但是鲁老师拍了整整几个小时,一遍又一遍,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构图,不厌其烦,直到天黑,我们匆匆赶回余姚。
第二天,我们又要赶去宁波拍摄两个人物,一个是写《金融翘楚宋汉章》的宁波大学教授孙善根,一个是解放初期阳明医院院长现年92岁的乔鑫铎。那几天用马不停蹄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去宁波的这天是7月19日,距离交片子的时间越来越近,而距离袁院长给我们开会,告诉鲁老师大概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片子仅仅过去了13天,而这13天里,鲁老师把《金融翘楚宋汉章》这本书都翻烂了,每一页上都用大黑粗笔涂得密密麻麻,在网上找各种关于阳明医院关于宋汉章的资料,让我把会议记录一字不差的打出来给他,他一直在寻找和突破,而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跟时间赛跑。但这一天刚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孙教授把拍摄地址选在了宁波图书馆,等我们放好所有的设备鲁老师准备拍摄的时候,图书馆的负责人说不行,要拍你们先要打报告,没有报告不让拍,他的态度非常坚决,孙教授也说,要不算了换个地方,但是鲁老师据理力争,因为我们真的没有时间 了,最后我们在不影响其他人看书的条件下,在图书馆顺利完成了孙教授的拍摄。
下午,我们特意等到老院长午休以后去拍摄,因为老院长已经92岁了,拍摄的时间很紧迫,我们也不好多打扰,拍摄之前也没有经过沟通,对这次的拍摄更多的是碰运气,心里没有底,我们只能把我们能做的做好,其他的都得听天由命。一进门,老院长坐在椅子上,看起来特别精神,一点都不像92岁的人。但是由于他家里比较小,场景一直选不到合适的,这么大的年纪也不能到外面去拍,最后鲁老师选在了阳台和客厅的交界处,之后老院长的拍摄很顺利,他讲话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前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给整部片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片子中不到一分钟的采访,老院长讲了大概半个多小时,而鲁老师坐在老院长对面的小椅子上,特别认真地聆听。采访结束,回去的路上,我问鲁老师,为什么不坐高一点的椅子,他说:“一个是为了让老院长看着他说话的时候舒服,不用仰着头;还有一个是作为一个小辈对长辈的尊敬。”
老院长的太太看起来也很年轻,从进门开始就招呼我们喝茶,后来还给我们搬椅子坐,我们连连说不要不要,但奶奶还是特别热情,我想大抵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女人。
距离《阳明医院》首播两个多月过去了,但我一有空,就会再去看看,一遍又一遍,细细体味片中的每一句话,片中的音乐很感人,百听不厌;看着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总会想起拍摄中的点点滴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