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你的罪吧,
以全世界爱的名义。
《红字》是我学生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现在仍依稀记得它的封面,黑色的底纹上一个鲜红的大写A字。

故事讲述的是北美殖民地时期的一个爱情悲剧。医生奇灵渥斯的太太海丝特·白兰,在得知丈夫死于海难的时候,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命运的安排下,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偷偷的相爱,并生下女儿珠儿。事情败露,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为了她的爱人,也为了自己,白兰始终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于是,她的处境更加艰难,在小镇上众人的鄙视和唾弃中继续着生活,用她的平静和高傲,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不久,海兰的丈夫意外回到镇上,他在看到海兰胸前的红字后,没有立刻现身,被耻辱和嫉妒折磨着的医生,伪装成一个陌生人去接近牧师丁梅斯代尔,他如同魔鬼一般纠缠在牧师身旁,窥视着他的秘密,让他生不如死。终于,牧师不堪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鼓起勇气,用最后一口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承认了珠儿,一家终于团圆,而牧师随后死在了白兰的怀里,完成了他的灵魂自救。
而作者霍桑用他的笔,把海丝特、牧师、医生的矛盾心理刻画入微。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个明媚的午后,我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是,灰色的天空笼罩下,丁梅斯代尔神父在海斯特和小珠儿的搀扶下,走上绞刑台。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内心的痛苦挣扎,他终于撕掉了所有的伪装,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是小珠儿的父亲,正视自己的爱和责任。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神父扯开自己的法衣,胸膛上赫然一个鲜红的A字,红的刺眼......在众人的惊惧中,在女儿的亲吻下,这个受尽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宽恕,在爱人的怀抱里,他离开了人世,面容释然安详。
许多年后,在PP上翻到95年美国版的电影,瞬间有点小激动,赶紧打开了看,看着看着全然没有了当年读书时那些文字带给我的震撼。
影片当中除去掺杂了必不可少的商业元素,就剧情和人物而言,和原著的差距明显太大了些。影片中的牧师比原著中的要狂野,海丝特比原著中的强硬,医生的戏份大大的减少而牧师和海丝特的爱情戏码加重,甚至还给安上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整个电影看下来,只是仅仅只是被俩人的对爱的信念、对爱的执着所感动,但是少了很多原著给我的感动、震撼。感动海丝特的坚忍和善良,珠儿的快乐和单纯、震撼牧师的自我救赎,也震撼医生那般的阴暗恶毒。
和电影相比,我更喜欢原著中的海斯特,善良、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不似电影中的强悍。电影中的海丝特总是仰着高傲的下巴,目光坚定得表达的她的爱,这大概是源于电影拍摄的1995年已经是思想开放的时代,女权给了电影里海丝特强悍的资本。而原著的时代背景是灰暗的压抑的非人性的时代,那个年代下,不管是海丝特、牧师还是医生,他们的内心都是矛盾、迷茫的。
人皆有罪。
海丝特既勇于反抗束缚追求爱情但是对宗教的压迫却甘于忍受,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反抗是罪、爱也是罪,她愿意接受惩罚以赎她的罪。牧师丁梅斯代尔恪守教义、德高望重,他也有罪因为他没有经受住爱情的诱惑,在原著中的牧师伪善、自私、刻板、虚弱,但是我相信他是爱海丝特的,在他的自我救赎里,在他胸前的那个红色烙印里,除了对教义的背叛之外还有的是对海丝特的爱对珠儿的亏欠。医生是个魔鬼,他博才多学却性格阴沉,他要洗刷屈辱,但是他也有罪,因为他对牧师的复仇是宗教所不允许的。
人皆有罪,既犯了罪那就要赎罪,赎软弱的罪、赎伪善的罪、赎恶毒的罪。海丝特用她的坚强和善良赢得了小镇上人们的接纳,牧师丁梅斯代尔用他最后的勇气承认了自己的自私和残忍、得到了爱人和女儿的宽恕,而医生虽然复仇成功,但是伤害了别人灵魂和内心的他最后以萎缩而亡赎了他的罪。
恕你的罪吧,以全世界爱的名义。
读这本书时的我还是个学生,十几岁的年纪懵懂、不经世事,对爱情对道德所知甚少。但还是能读到在爱情与所谓道德之间的挣扎、能感受到海斯特因爱所忍受的种种非议和折磨、神父的脆弱和痛苦,还有被压抑中对爱的期待.....记得沉浸在故事里时的揪心的痛楚,至今扔挥之不去。
许多年后,闺中密友曾调笑我,爱情于我是生命。其实,爱情于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曾也不会破灭的梦,因为爱情无疑是人最美好的感情。只是有的人追随着自己的梦,而有的人用各种理由埋葬了这个梦。
如果追随了自己的心是一种罪,那么我甘心用我的一生去赎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