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近现代——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赏析: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6月29日,在会议前夕,毛主席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面前是诡谲苍茫的云雾之海,心中是英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打压。
诗中,伟人用他一贯的雄健笔力,丰富情思,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定会独立自主、一往无前的决心与魄力。
首联,一个“飞”字灵动飘逸,一个“跃”字气盖山河。向来连绵厚重的山在伟人笔下却能“飞”到江边,这是何等的雄奇想象,又是何等的气魄才敢创作出如此大胆的意象。
起句凌空突起,宛若凌空欲飞的庐山,诗意与山意浑然一体,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在雄伟奇绝的庐山之上傲然屹立的,是一“跃”而上的诗人。
俯视海河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尽管国内外斗争不断,局势紧张,但也丝毫不能动摇他豪迈振奋的神情。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宣布与中国签订的核协议无效的信义背叛,国际局势十分紧张。同时,国内也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极左”问题,党在工作中出现失误。
面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局势,诗人传达了他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念。
颔联一个“冷”字,是他对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的态度,冷静对待,冷漠旁观他们的闹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磨难,但伟人都一一挺过来了,现在还会惧怕几个“小小苍蝇”吗?横眉冷对,不屑一顾就是诗人最霸气的回答。
一个“热”字,一语双关。既是夏日炎热,也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热潮。这巨大的“热”风方兴未艾,在全国蔓延开来。
这股热风激起了诗人心中巨大的热情,感召着亿万华夏儿女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新中国。
颈联,诗人想象自己已乘着这股热风驰骋于长江上下,翱翔于万里高空。其中“横、浮、下、起”虚实相生,对仗工整,给人以连环动感。仿佛追寻伟人的雄奇想象,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看尽世间繁华闹景。
尾联表达了诗人朴素而深刻的劳动思想。“桃花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它早已不是一个具体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意义。它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然而伟人却对这个乌托邦提出了质疑,人们一直在追寻“桃花源”,可从来没有人能真正找到。
在如今这样一个国内外忧患不断,天灾连连的情况下,桃花源还能安然无恙,继续男耕女织的生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诗人此刻的提问不是反问,而是设问。这种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面对大自然的灾难,没有人可以安然躲过。要想跨越艰难,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
现实的世界里没有桃花源,理想的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
生活,其实一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