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切割的是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说碎片化时,被切割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注意力。
这一点是对碎片化的基础认知。时间属性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支配有限注意力的方式。
认识到这点,我们就能把眼光转向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将切割我们注意力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我们自身原因)和外部因素(外界原因,不可控因素)两类,我越来越觉得,内部因素才是导致我们注意力被无限切割的主要因素。
比如,明明有2个小时的专注时间,刷抖音30分钟、刷微博20分钟、刷微信10分钟、逛淘宝30分钟……
不仅浪费了整块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我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将越来越短。
学会用我们人类独有的元认知能力去监控我们的一举一动,是现在很多人需要补足的功课。
2、断舍离
手机是切割我们注意力的“罪魁祸首”,是切割注意力主要的“内部因素”。
因此,不妨卸载、关闭不必要的APP通知,必要时用回“砖头机”。
大家可以用手机自带的功能,去看下自己每天的手机使用时长及APP排名。
3个月以前,我的平均每日时长是6小时左右,定的小目标是4小时,目前基本稳定在这附近。
我做了两件事情:
①卸载一切以满足“多巴胺”为底层驱动的APP,如抖音、快手等。
②关闭了绝大多数APP的消息提醒,如微博、知乎、百度APP等。
3个月下来,除了新闻获取比其他人慢以外(实际上,绝大多数新闻是没有意义的),我并没有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
3、建立“时间标签”
我见过最无聊的一种活动是早起打卡:一群人,每天早上晒早起时间。
不是说早起不重要,重点是,早起干嘛?如果没想清楚早起干嘛,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这样的活动意义何在呢?
有人说,可以锻炼意志力。不否认,说服自己离开温暖的被窝,需要巨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但花费了巨大意志力,如果长期下去都得不到身体或大脑的进步反馈,多半不可持续。
一种解决方法,是建立“时间标签”,简言之,就是将固定的时间段做同一件事情。
比如,将早上6:00-7:00定义为早读时间,将晚上22:00-23:00定义为写作时间等等。
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两点:
①能做到提前规划;
②给大脑省力,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做固定的事情。
你打的标签越多,你就越会发现,时间其实并不是那么碎片化。
4、建立 “每日学习待办”
建立“每日学习待办”,碎片化捕获,体系化吸收。
这一点,要求更高,只有当我们完善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后,才有可能做到。
原理其实不复杂:当你在地铁上读了一篇文章后,觉得有价值,先暂存到“今日学习待办”,等空闲时间再去整理到已有的知识框架。
实操中,难在以下2点:
①归类能力:将碎片化信息清晰地归类到已有的框架。
②不能懒:逆人性,不能懒,自己的学习,没有捷径。
可以先从建立习惯开始,等尝到其中乐趣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5、有些事情想到了就可以去做
有些事情,无所谓是否“碎片化”,比如运动、读书、陪伴家人,随时随地,想到了就去做。
重点是,你得确保自己在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基本的条件。
比如,过年走亲戚,吃完饭后,你突然想将看了一半的书看完,但手头又恰好没有。
这方面,成甲老师在有一次分享时,令我印象很深刻。
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穷查理宝典》,为了能够利用一切时间阅读它,他在家里放了一本、在车里放了一本、在随身的包里放了一本、在公司放了一本。
<<<陈辞令 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