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教
人生七年——7-14岁

人生七年——7-14岁

作者: 田进军心理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8:07 被阅读416次

人生七年 | 7-14岁,从少儿到少年

人生七年——7-14岁

在7-14岁这个阶段,每个人,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积极的和消极的。我觉得如果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回顾一下自己当年在这个阶段经历的一些事,并且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些事,我们就有可能做到安心老师所说的“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今天,我要继续说心乐土推出的《人生七年》课程的第二个阶段——7-14岁,这个阶段由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国督导安心老师讲述。

说到7-14岁这个阶段,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做的正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工作,包括给孩子作业辅导、上课以及亲子关系咨询等许多工作。我接触到了大量孩子和家庭,处理过很多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亲子沟通问题。

总的来讲,这个阶段是一个人从孩童走向成人的阶段,这个过程恰如破茧化蝶,有很多痛苦、纠结、矛盾和挣扎,但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就像心理学家温 尼科特在谈到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时所说的:“倘若孩童将成为成年人,那么这个进展是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来达成的。”

安心老师说,这个阶段是孩子各种关系发展和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一个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要学着处理各种关系,包括与同学、老师、父母以及自己的关系等。同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以及身体的变化,孩子的情绪情感开始变得敏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问题,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可以说达到了爆棚的状态。对于7-14岁的孩子,除了安心老师所说的“关系”和“情绪情感”这两个主要特征之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思维方面的重要特征,那就是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这可能是这个阶段的老师在教授孩子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老师如果在这个阶段引导的好,孩子就能发展出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思考力,思考力是一个学生有效学习的最重要武器。

安心老师把孩子7-14岁的成长化分为三个小阶段来讲:第一阶段,7-8岁叫做“应对转变”;第二阶段,9-11岁叫做“度过危机”;第三阶段,12-14岁叫做“认识叛逆”。尽管“关系”、“情绪情感”、“思维过度”这三个特征贯穿这个阶段的始终,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一样。下面我会结合我接触到的案例解读一下各个阶段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7-8岁,父母需要给孩子有品质的陪伴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有一部分从外界撤了回来,开始关注自身的变化。另外,上小学之后,孩子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ta需要和同学、老师建立关系,孩子也会产生一切情绪情感,最常见的就是特别容易哭。这个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突然变得对外界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可能会表现得对什么都无所谓。

“有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就向我咨询了类似的一个问题,据她描述,孩子上一年级之后,对很多的事情表现得无所谓、不在乎,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以及老师交代要告诉家长的事情,孩子回家也不说,当妈妈问起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忘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退行”,也就是孩子虽然已经上小学了,但有时候的表现却像一个小宝宝。”

“我们教育机构的作业托管班有一个8岁的孩子,字写的很差,妈妈因此非常焦虑,尽管有老师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但每次妈妈都不放心,非得亲自查一遍才行。如果她发现孩子字没写好,就要求孩子撕了重写,因为这件事,孩子经常哭闹,孩子明显已经非常气愤了,妈妈还要逼着孩子写,全然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但是每当孩子嚎啕大哭或者索性坐在地上不起来的时候,妈妈就妥协了。因此,这个孩子还有一个爱哭的毛病,只要别的同学和他有冲突,他就会哭。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妈妈所做的并不是陪伴孩子,更不用讲有品质的陪伴了,而是完全介入,这是很糟糕的。所谓有品质的陪伴,我觉得就是妈妈要跟孩子分清界限,孩子的事情一定要留给孩子自己去处理,比如学习以及和其他同学产生的矛盾等。妈妈要做的,就是当孩子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出现情绪问题时,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和正确的引导。”

9-11岁,请不要切断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

很多孩子,到了这个阶段,情绪情感变得敏感起来,孩子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孩子学习。在我们教育机构,有两个案例,非常典型:

“案例一: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学习一直都比较积极,成绩也相对稳定。但上五年级后,因为和她关系最好的一个朋友去了国外,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情绪非常烦躁,情感有些失落,主要表现在完成作业效率低,很简单的数学题也做不出来,一首诗背好久背不会,眼看我们下班了,作业一大分部还没有写,这个时候孩子更加烦躁,就开始趴在桌子上哭。我和她详细沟通了一次之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她并不是不会写,而是看见作业很烦躁,不想写,老师给她讲,她也不想听。后来我把这个情况反应给了家长,我建议当孩子实在不想写的时候就给她抄答案,周末多带孩子出去玩,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家长也很理解,这种状况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孩子烦躁的情绪慢慢得到了好转。让我没想到的是,期中考试成绩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有一定的提高。”

“案例二: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学习一直不错,各科都在90分以上,但因为一次疏忽,语文考得比较差,从那以后,每次做语文作业大面积留白,尤其是语文阅读。按照孩子的说法,就是不会,可是阅读题里前几道都是非常简单的基础题,他也说不会。无奈,我们老师就给他讲,但他又怀疑老师讲的有问题,不按老师讲的写,如果老师强调得多了,他就表现得很愤怒。我只好和孩子沟通,刚开始他排斥和我沟通,我猜测是语文考得太差,孩子受了打击,因为此前好像没有考这么差过。但当我安慰孩子,鼓励他好好学习,下次考好的时候,孩子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强烈关注,孩子说:“考多好都没用,他们都不会满意”。没想到父母才是他最大的压力,我把这个孩子的父母约过来详细了解了一下孩子的情况。

原来,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成绩没考好,妈妈为了惩罚孩子,让孩子写了大半晚上作业,直到凌晨3点才睡觉。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内心恐惧,尽管妈妈不断通过向我咨询以及学习新的育儿理念,已经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方式,但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已经丧失了。所以,这次考试很差,妈妈没有责怪孩子,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紧张,压力更大。我跟这个孩子相处的那段日子,我明显能感觉到妈妈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孩子,这种压力和恐惧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孩子和妈妈再次建立了信任关系,孩子的状态随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我接触到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都是断裂的,我感觉到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更多是“敌意和恨意”。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成绩就是一切,而孩子自身情绪情感等的需要完全被忽略掉了。一个四年级的女孩跟我说,有一次她成绩很差,被妈妈撵出了家门,当我问到“你被妈妈撵出家门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孩子竟然回答说:“我非常高兴,我想再也不用回家了,再也不用写作业了”,当我再问:“妈妈不要你了,你不担心不难过吗?”孩子竟然非常激动的说:“我才不难过呢,他们死了我也不难过。”这让我非常惊讶。

12-14岁,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孩子从11 岁开始,就逐渐的有了一种长大的感觉,到了十三四岁,孩子的成人感逐渐加强。这种“成人感”是青春期孩子的最大特征,ta希望周围的人都把ta当大人对待,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没有转变思路,仍然把孩子当小孩看,什么也想管,还不愿意放手,孩子必然会反叛。正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所言,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别的,正是父母不把ta当成人对待,ta想通过反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只要我们父母从意识层面承认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是个大人了,从行为层面对孩子放手,尊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就是一个伪概念。

“我遇到一个案例,父母都是老师。根据妈妈描述,她儿子从初二下半学期开始,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说什么孩子也不听,而且经常与她作对。上初三后,孩子成绩不断下滑,而且开始抽烟,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钻到一块。有一次和学校同学打架,差一点被老师开除。这期间因为和孩子争吵,孩子离家出走过一次,从那以后,妈妈跟孩子说话就变得异常小心,而爸爸压根不敢跟孩子正面沟通,有什么事儿都是委托妈妈去和孩子交涉。

这个孩子来我们辅导机构学习之后,我们老师的噩梦就来了,几乎我们机构的每个老师都接听过这位孩子妈妈的电话,不论是晚上11点,还是早上7点,而且每一次打电话,都会说好长时间。每天晚上8点,她都会准时给我发微信:问孩子是否到了,同时还要问我孩子看起来是否高兴。每天晚上孩子回家后,她也要给我发微信问孩子的表现情况。她经常偷偷的翻孩子的书包,有一次翻出了一盒烟,她就非常焦虑,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我们机构,和老师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而且,他每次跟我交流的时候,她总想让我按照她交代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去给孩子上课和辅导作业,我明显感觉到她想通过我控制她的孩子。孩子做出那么多在父母看来出格的事——抽烟,打架,离家出走等等,这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有一次孩子两天都没去学校,妈妈很焦虑,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她如何跟孩子沟通,结果妈妈的表现让我很吃惊,当我告诉她应该坦诚的把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告诉孩子的时候,妈妈表现得非常害羞,对,就是害羞。由此看见,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多么有问题,大家都相互隐藏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而用讨好和指责代替了交流。”

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能够看出妈妈对孩子有一种极强的控制欲,她一点都不愿意放手。孩子在这种窒息般的控制下,发生了很大的叛逆。这个案例让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比较怪异的场景,就如同在你面前有一只小动物,这只小动物做什么你都觉得不顺眼,你都想干涉,它想跳到桌子上,你阻止了;它想咬桌子腿,你阻止了;它想跑到你怀里,你阻止了;它想离开你的视线,你阻止了;它实在没办法了,就待在原地不动,可是你还是阻止了,你不容许它不动。可是它动起来,你又看着不顺眼。我想,这个小动物一定会疯掉的。这可能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绝对性禁止”。

11-14岁,是孩子学会思考的关键期

另外,我需要额外补充的一点就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父母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据我观察发现,很多初中的孩子,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因为ta们根本没有学会思考。大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在延续小学的死记硬背,整个大脑的思维活动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对于初中很多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上,函数应用题和几何综合题是ta们最头疼的,而这两类问题恰恰就是考察一个人综合思考、联系想象的能力,ta们没办法很好地把孤立的条件综合起来思考。而那些学习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孩子,也往往是思考能力强的孩子。从十一二岁开始,孩子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我们老师在这个时候没有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规律,而仍然要求孩子简单的死记硬背,孩子很难获得较高的思考力了,越到高年级,学习就会越吃力,成绩下滑的也就越厉害。苏霍姆林斯基就说:“青少年最突出的思维特征就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老师如果能够抓住这样一个关键期,给予孩子有意义的指导,就会帮助孩子形成高质量的思考力,而思考力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关于作者:牟子坤,80后创业者,喜欢读书、写作,热衷心理学和教育学,把“成长”作为一生的追求。目前在经营一家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资深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自由讲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七年——7-14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s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