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身边该做的事都丢掉,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关上门,一杯清茶,寂静中静静的享受电影世界里的精彩。
《孟买日记》
像小河流淌般的叙事,纯真、美好、善良,还有高楼、贫穷、羞涩。在现实的冲突中安静的表述着内心的向往、喜悦和哀伤,美丽的故事。影片没有回避印度底层的生活状况,贫民窟里狭窄的过道,漏雨的窝棚,窝棚里男孩羞涩的爱恋。印度是个充满等级制的国度,电影里人物内心里只有平等的接纳和相惜。
阿米尔·汗,一位敢于面对印度现状勇敢智慧的电影人,从他身上,从他的多部影片里,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巴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自杀现场直播》,看到印度直面现状的勇气和大度,印度是有希望的。印度和中国国情类似,这些电影,足以让中国人惭愧。
《涉外大饭店》
一群老年人的生活,本应安享黄昏岁月的时候,却孤独中前往异国寻找能够属于自己的生活,在摩擦后彼此相容,彼此支持,充满了温暖,不再孤单。无论哪个年龄段,生命都充满惊喜,不必否定自己,不要妥协于自认的现状,生活可以通过热情和努力改变。有个镜头,老人找到自己思念的人后,踏实的躺在椅子里享受内心的安稳,一只美丽洁白的鹤在院子里踱步,而后展翅向天边飞去。镜头转换,老人已安详离世,原来那只鹤是“驾鹤西去”的隐喻,东方的文化在不同国度如此相通。
《莎拉的钥匙》
一部悲伤至极的电影。法国在二战期间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冬赛馆事件”,法国电影《莎拉的钥匙》和《围捕》讲述的就是这个事件中的故事。当警察敲开房门要带走所有犹太人时,十岁的莎拉将四岁的弟弟带着少许的食物藏在壁橱里,她承诺弟弟一定来救他。拿了钥匙锁了门的莎拉从此走上悲剧的开始。法国的犹太人总还是对政府怀着期望,相信政府不至于杀死如此多的法国犹太人,包括年幼的孩子。然而残酷的现实颠覆了对国家的期望。
当某种信仰禁锢了思维,扼杀了人的理性,带有某种大规模的偏执,就会变成杀戮。如果再遇上私欲、懦弱和妥协,这种杀戮于是在帮凶的陪衬下迅速扩大。
焦虑的莎拉和无奈的父母没有在冬赛馆里求助他人,在不能离开的失望悲痛里相互指责。
空荡寂静的屋子里,壁橱里莎拉的弟弟小心的呼喊着莎拉,屋子里只有家里的猫咪在密门前徘徊回应着。
莎拉在集中营里被迫和父母离别,被强制分离时父亲的无奈、母亲的悲恸,让高烧的莎拉觉得拿着钥匙的自己是弟弟唯一的依靠。历经艰辛,逃出集中营的莎拉来到巴黎回到家中,握着希望的钥匙打开了密门,一阵恶臭伴着撕心裂肺的哭叫呼唤声从此让莎拉封锁了心门。
没有原谅,也无从原谅,一遍遍的自责,一遍遍的幻想,在密门里的弟弟如何在期待、绝望、饥饿、惊恐、狭窄、黑暗里死亡。其实,如果带着弟弟一起被捕,依然是死亡,但至少那样他不至于孤独的死去。家里的那只猫一直守候着,它始终没有逃离,死在了屋里。
锁住密门的是莎拉的钥匙,锁住心门的是离别前相互的指责,无法得到原谅是毁掉莎拉的钥匙。即便成长了的莎拉已做了母亲,对孩子和家庭的爱也无法留住她的生命。
多年后,当莎拉的儿子拿到她的日记时,日记里有个漂亮的布袋,布袋上绣着一个小男孩坐在丰盛的餐桌前用餐,一把钥匙从布袋里滑落,掉在本子上。
那个慌乱的凌晨,无数犹太人的房屋变成了空穴。揭开历史的面纱,面对残酷的现实,心灵沉重得想要逃离。
当面对沉痛的历史时,当这种残忍是自己同胞酿造时,当那些鲜活的生命倒下时,那些酿造执行者是否会有自责,是否会敢于面对真想,多年后是否还能有人记忆,那些存活下来的幸存者内心是否还在流血,他们又将如何面对未来。
这是一个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的故事,揭开尘封的往事,还原历史的真想,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勇气。如果罪恶是他人所为,还可以报与仇恨,那么,如果是自己同胞呢,又将能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