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
人与人之间,也许能力存在差别,也许所拥有的钱财存在差距,但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生老病死”,不论你是有钱人,还是底层人。
富人不理解,我那么有钱,为什么要经历生老病死呢?普通人也不理解,人生为什么不能长久呢,为什么一定要被生老病死折磨呢?
其实,生老病死不是折磨,也不是悲剧,而是“春夏秋冬,循环轮转,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有生机焕发的春天,自然就有悲凉萧瑟的秋天,有旺盛茂密的夏天,自然就有万物寂灭的冬天。这,都是万事万物的周期法则。
上天让世人经历生老病死,有这几个目的。
目的一:让不公的人间,永远公平。
如果你是工薪一族的普通人,那你肯定有这一种想法:人与人之间差距太大,各种不公的事件数不胜数,人间不值得。
人间,看似不公平,实际上它很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谁都带不来一分钱,也带不走一分钱。
富人再富有,无法改变生病、死亡的宿命。有权人再有权,也无法改变生病、死亡的宿命。他们的归宿,跟普通人的归宿,毫无差别。
古时候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够厉害了吧,依旧需要经历生老病死。秦皇、唐宗、宋祖,都是50岁左右就驾崩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对于生老病死,我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抱怨,更不要胡思乱想,正是因为存在生老病死,所以人间才“绝对公平”。
所有人,包括各路的强者,都会在时间的消磨中腐烂,荒冢一堆草没了。
目的二:让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认为值得的事。
在“生老病死”的影响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了不起活到一百多岁,可还是无法千秋万代。
有限的一生,有意义吗?不仅有意义,还存在一定的价值。价值就是,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认为值得的事。
我一直很敬佩三国时期的诸葛丞相,一出山的时候,明知道汉室无法挽救,也还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病逝五丈原。
在后人的眼中,也许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了他认为有价值的事,并一辈子坚持。这,对于他自己而言,就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一定要像大人物一样,做什么大事,但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说,爱读书的去读书,爱搞科研的去搞科研,爱小富即安的就小富即安。
大家的选择不同,所勾勒出的人生画卷也就不一样。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只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就没有遗憾了。
目的三:周期循环,枯荣兴衰,宇宙法则。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太史公司马迁感慨,春天生长,夏天茂盛,秋天获益,冬天收藏,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的规律,就无法成为天下的纲纪。
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就是枯荣兴衰的周期更替。这所谓的“周期更替”,像不像人这辈子经历的“生老病死”呢?本质是一样的。
诞生,就是人生的春天;青年,就是人生的夏天;中年,就是人生的秋天;晚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一代人离去,一代人又诞生,如此“生生不息”。
宇宙的法则,为什么会存在周期的循环呢?就跟宇宙一样,千百万亿年前,宇宙诞生。千百万亿年后,宇宙会消亡。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正如庄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万物万事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
目的四:心存敬畏,不狂不躁,知天达命。
《列子·杨朱》中有言: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意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深知生命的短暂,来去无常。因此,他们随心而动,不违背自然的规则,尽情享受当下的乐趣,不被名利所诱惑,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死后的名声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也不将名誉的先后和寿命的长短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活出真我,顺应自然。
总结起来,就三个词,心存敬畏,不狂不躁,知天达命。
敬畏天地人间,不要有任何狂躁的心理,在知天命的同时,也尽情享受当下的乐趣,活在当下。如此,自然人生圆满,得以善果。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