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我的生活相当规律,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看几页纸张书愣愣神,然后出门慢跑四十分钟往回的时候健步走,踢踢腿甩甩胳臂在路边的健身器材上适当拉伸。
早饭相当简单,一杯牛奶燕麦粥,老头一杯油茶加两片馒头,一盘水煮青菜和一盘水煮牛肉。
然后整个上午就是我码字的时间,时间连接而紧凑。
雷打不动的午休过后才吃午饭,一荤一素,要么配米饭要么配拉条子,感觉还行。
整个下午的时间段自由支配,打理花草听听书,有事就外出。
晚饭后沿着城墙根的旅游小路步行几千步,散步回来看会书、打手游、再刷刷短视频,手机不进卧室成为习惯。
这种模式无论寒暑都不曾间断(注:我们家乡没有酷暑,只有寒冬。),冬天的晚上散步对体能是个不小的挑战,棉裤上套着护膝,脑袋上带着棉帽,走一圈回来浑身都通透。
自从十一到外地旅居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应孩子们邀请住在一起咱自觉承担了一日三餐的任务,自然工作日的时间点以孩子们为主。
早晨掐点起床,早饭简单,两份便当有点小麻烦,炉灶、豆浆机和电饭锅齐上阵,打发走孩子们我和老头才开始吃饭。饭后老头外出散步,我的脑瓜有点迷糊,那就睡个回笼觉让脑子清醒一下再码字吧。
生活用品基本网购,投递速度快,非必要不外出。
一个白天的时间自由支配,想看书就看一会,想码字就敲键盘,偶尔和几只猫咪互动,喂猫粮、当铲屎官、喂自己培育的猫草,晚上出去锻炼一个小时缓解一天的疲惫,让脑壳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周末是轻松的也是自由的,和老头结伴去城里逛逛,尤其喜欢逛博物馆,偶尔也回到书店淘几本书,一周的精神食粮有保障了。
其实,我这个年龄段的独生子女的父母有点尴尬,在自己家乡自由自在的可是孩子不放心,理由很简单:“我们那里夏天是避暑胜地,冬天寒冷;和孩子相距太远见面不容易;那就住在一起吧!”
盛情难却先实验一段时间,夏天视情况而定,如果我们耐不了酷暑,逃跑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我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但凡子女在外地的都面临我们这样的选择,A朋友夫妇去了成都带孙辈;B朋友家境殷实刚退休就在上海孩子身边买了小套房,目前在当候鸟;C朋友的孩子在广州等待老公退休再做决定。
独生子女的父母大抵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吧:孩子不愿意回到本地工作,父母只能逆向投奔,别无选择,还能发挥余热呢!
不管是像我们这样的退休人,还是在职场顶天立地的中年人,亦或者是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未必都有改变环境的能力,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不至于活得那么拧巴。
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