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很多人提到他,都会想到他那本享誉世界的《百年孤独》。但是,当马尔克斯的文字不再魔幻,就把读者拖入现实的残酷拷问中:你能为你的尊严坚守到什么地步?
有这样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都会穿上自己唯一的体面衣服,到码头去等邮差,确切地说,是等一封信。
这封信,应该在十几年前,或者更久之前到达,那是老人的退伍金。老人年轻时参加共和国保卫战,20岁就成了上校。
战争结束后,他返回家乡,在一个小镇等待政府承诺要给他的那笔退伍金。
在这期间,申请退伍金报名用去了8年,等待资格审核又用去了6年,之后一直到现在,老人就做了一件事:等待。
这是马尔克斯在他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讲述的故事。
这本小说,马尔克斯写了九遍,自认为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也是他认为艺术成就超越 了《百年孤独》的一本书。
读这个故事的感觉很神奇。一开始几页,你会觉得,它的文字平淡地像白开水,语言非常朴实,情节铺陈没有什么技巧。
就像是午后闲暇时间,你和家人坐一起,一边喝茶,一边随口就说起了隔壁单元那个老头,家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
但你们聊着聊着,就不由自主地为这个老头和他的家人叹息,难受,或者惋惜,总之开始代入、共情老人的遭遇,同时开始分析,如果上校不等待,主动出击去,要他的退休金,会有怎样的结果?
可是,所有的假设也只是假设而已,上校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等待。哪怕是在等待期间,他和妻子穷困到常常饿肚子,他们最大的一笔财产,是一只斗鸡,那是他们的儿子在斗鸡场被打死后,留给他们的遗物。
他们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有几次不得不在锅里煮石头,以免邻居看出,他们已经揭不开锅。
妻子让他把家里的钟表卖了,上校出去转了一圈,张不开口;妻子让他把这只斗鸡卖了,上校依然张不开口,他告诉妻子,再过一个多月,斗鸡场开了以后,这只鸡也许能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可在那之前,还有四十五天。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变卖的东西了。日子怎么过呢?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到结尾了。有人说,很多名著的开头都很经典,比如《百年孤独》比如《局外人》的开头,大家都耳熟能详。
但这本书,你不一定记住开头,却一定能记住它的结尾。它是这样写的: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妻子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着。“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都难不住他。他说:“吃屎。”
对,这本小说的结尾,就这两个字。读完会忍不住爆笑,笑完又想拍案叫绝,仔细想想,真的再也没有其他词语,来形容上校此时的心情。被生活逼到这个地步,还能怎么办呢?
能卖的都卖了,都借的也都借过了,现实很残酷,上校很无奈,也无力抗争,坚守了75年的尊严,这时候还能做什么?
你可能会质疑:他都要饿死了,为什么还不肯卖那只斗鸡?
我的理解时这样的:斗鸡不仅是他儿子的遗物,也是他和妻子穷困生活里的希望,他一生都在等待,在等待中失望,又在等待中不断生起希望。如果卖掉这只鸡,就等于卖掉了希望,卖掉了这75年他为之坚守的尊严,这是他活着的信念。所以,上校不死,斗鸡不死,尊严不死,希望不死。
这本书,豆瓣评分8.7分,这位“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整本书五万多字,一共96页,篇幅短小,可却充满力量,直击心灵。
五星推荐。
书摘——
“上校不像鹦鹉,他是个枯瘦的老头,浑身的硬骨头就像是用螺钉螺帽接起来的一样,唯有双眼倒是炯炯有神,看上去才不像是在福尔马林药水里泡着的。”
“哪天我觉得自己不行了,我可不会让自己落到任何人手里。我会自己滚到垃圾箱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