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一拨人:上半场妖魔化中国式的抗疫模式;下半场妖魔化欧美式的抗疫模式……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度、不同的科学人文素养下产生不同的抗疫模式,没有必要做不恰当的比较,放大自己在中国或在他国想得到的而没有得到的那部分……借鉴各国对人的健康有益的做法,运用最少的人财物达到最大的防疫效果,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恐惧焦虑就是逐渐被这种不恰当的比较行为而不断升级的,于是抱怨、愤怒随之而来。
综观世界历史上的种种温疫,文学为生活留下记忆,现实为文学提供素材。英国诗人琼斯·威尔逊的诗剧《鼠疫城》、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戏剧《瘟疫流行时的宴会》、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委内瑞拉小说家米盖尔·奥特罗·西尔瓦的《死屋》、秘鲁作家西罗·阿莱格里亚的小说《饥饿的狗》、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死于威尼斯》、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等等,都是瘟疫大灾的切片,是疫情与人性相互绞杀的精彩呈现。
文学,为人类的抗疫史留下斑斓的碎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