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个小同事要外出办点急事,我就把车借给他们了。下午下班发车时,我惊到了,空调未关、收音机不是我平时习惯听的电台且音量很大、遮阳板没有收回去、车座椅没有回位、驾驶位不是我习惯的位置、副驾驶的座椅拉到好后面且背椅几近横向、估计是一路睡回来的、还有他们喝的矿泉水瓶……难以名状的感觉。我不是小气之人,对别人要求不高,对很多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是对于这样的状态还是想扯两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关乎人的修养。
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用过的东西要物归原位,这是基本的规则意识启蒙。我印象中我们家的物品摆放永远井井有条且极易寻找,妈妈还给我们家的柜子都取了名字,什么秋冬衣柜、春夏衣柜、手工箱、食品柜,我和妹妹对食品柜最感兴趣,里面总是放着我和妹妹爱吃的水果和糖,不多也不少,永远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我和妹妹一天吃了多少妈妈一眼就看得出来。我还记得妈妈有个装有石灰粉的针线包,二十几年过去了,妈妈一直带在身边,里面的铁针仍然光亮如新。在我们家几乎没有出现为找某个东西在家翻箱倒柜的情形,我们要什么妈妈都能给很快拿出来,我们看过一次两次,也自然而然地知道在哪个地方,并且知道它会一直在那个地方。从小养成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是家里还是我的办公室,也是极少有凌乱的时候,因为所有的物品都有它自己合理的归位,随手拿用,随手放回原位,去年《断舍离》那么火,我有些想不明白,整理物品有那么难吗?
这是我的状态、个人习惯,怎么跟个人修养关联起来了呢?做了多年的HR,我见过太多桌面凌乱、宿舍混杂的员工其生活和工作状况一般也是比较混乱和被动的,他们难以自律、难以高效、难有持续性,他们很多也是我们公司的过客。
1、物归原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物品摆放井井有条、自身形象文质彬彬或得体端庄。有些名人不修边幅,有些人就拿来做文章,认为他不修边幅是他成功的因素,看吧,废寝忘食、没时间打理个人形象、胡子拉碴,终于成功了。我不太认同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不修边幅有着必然联系,毕竟不修边幅的成功人士还是少数的吧。而且,历史上因为个人形象问题自毁前程的大有人在,三国时期的庞统就是个例子,史书上评论其与诸葛亮为一龙一凤,可见其能力高低,但是个人形象实在是太差,总是不得志,结局也比较悲催。个人形象也体现着其个人的审美,进而体现其一定的价值观,断不是仅仅认为其形象不好就不用他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应用叫“窥衣识人”,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2、物归原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规则意识。习惯物归原位的人规则感是比较强的,而规则意识体现在社会化方面就是我们要有所依、有所畏。我行我素的人是很可怕的,他们对什么都无所谓,不懂规则礼仪、不懂长幼尊卑,现在经常听到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敬畏感,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要重视起来。规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限制创新思维,但是谁能保证所有的创新都是沿着阳光积极的一面发展和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呢?如果是创新是孙悟空,那么规则意识就他头上戴着的紧箍咒,孙悟空若没有紧箍咒的束缚,是会大闹天宫的呀。
3、物归原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工作效率。这个不言而喻,物品摆放整体,起码可以大大缩减搜寻的时间呀,而且不会带来焦急啊、不安啊等各种负面情绪。这点上,我是深受其益的。
4、物归原位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物珍惜的态度。“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尽力、对物珍惜”是人生四德,前三大家都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个“对物珍惜”呢?对物珍惜,并不是简单地强调节省,更不是当用不用,而是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潜在价值。对物珍惜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而物归原位的作风正好能够体现这一人生态度。
物品要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做人亦如此。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准确,把自己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做该做的事,说合适的话,本末倒置和越级错位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社会发展几千年,规则不容破坏,唯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请各位看官踊跃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