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受尘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中篇小说,尤其读的是国内的删译本,整书拿在手里,单薄地如同一捧落叶,很是没有厚重感。对于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我而言,这些薄本,从开始就已经“鄙弃”。
而当我开始阅读时,仅仅书中第一句话,就狠狠地扇了我一记耳光——
“当你想要批评他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是每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如何形容我当时的感受,我仿佛看见菲茨杰拉德那轻蔑的眼神正紧紧注视着我这个毛头小儿:“你并没有我所有的那些优越经历,所以我不怪你。”我不禁汗流浃背,羞愧地面红耳赤。
如今平静下来写读书分享,对书中的情节已不想赘述,单就这一句话,便已经让我受益匪浅,要说的太多。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无非两种:
一种是自身有着高素养高道德,不值得自己浪费精力在那些粗鄙之人身上,以至于不想去评判他人,但内心并不认可或者默许这种行为。
另一种则是谦虚地认为自己虽有着比别人优越的条件,但都是得益于自己的出身、经济、运气等外部因素,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和价值观,以至于面对粗鄙之人时,即使知道自己是对的,却在内心对那些人、事产生一份理解的心态,虽然内心不认可这种行为,但尽量让自己内心变得平和。
前者充满了“上流”抑或“贵族”的傲慢气息,后者则更多的有着“儒士”抑或“君子”的弃世态度。能成为这两类人,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修养和素质,至于菲茨杰拉德在书中真正想表达的,我并不想去考究,因为一个好的作品出世,经无数人理解后,这部作品已经“不属于”作者本身了,而是属于那些千千万万观点各异的读者。
我更倾向于成为第二种人。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自身的局限性。我从小在乡村长大,终尽少年,都在劳碌的小城里穿梭,目及之处只有蛛网似的巷弄堆起青砖黛瓦的古屋以及路旁墙头粘满爬山虎的人家,少年时期对于世界的想象,真是贫乏得可怜。后来的人生,虽有幸能顺利读完中学以及大学的课程,却还是不敢做更大的梦,深知安稳才是我最好的归宿。
工作上,我从律师事务所退出来,不愿终日都只与人争论是非;生活上,我对熊孩子们愚不可及的父母笑脸相迎,他们被别人在内心狠狠鄙视了数番、唾弃了千百次却无法反应出来,是多大的悲哀啊!我又如何不去同情他们。
——“你家小孩把我车划了。”
——“我没看见啊,再说你一个大人跟小孩子计较干嘛啊,真是的。”
我深知这些人在成长路上必定经历了错误的引导,从而形成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我试着改变他们,发现得到的只有谩骂和诡辩,所以我暗笑碰瓷者的迂腐、闯红灯者的无知、滥情者的低劣、哗众者的粗鄙、犯罪者的逃避、虚荣者的浅薄......而不去过多评判。
我收获着这种态度带来的轻松,却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倦怠而忏悔。我享受着社会高等教育资源,本应该顶着压力匡正别人的过失,却为了自身的安逸选择了逃避。
我是谁?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这种矛盾时刻纠缠着我,让我明白了达到完美的人格是有多么困难,或许这才是我人生的意义,理想与矛盾紧紧依存,穷尽一生都要追寻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