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女人婚姻 爱情育儿
周小北:不经历那段为人母的过程,无法体会她的艰难。没有人比她更慌

周小北:不经历那段为人母的过程,无法体会她的艰难。没有人比她更慌

作者: 圆圆小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22:32 被阅读64次

    因为愿意承受舍弃的阵痛。

    举重若轻,是因为知道这一生终究是一场体验。

    我来南方几个月了,很多人最关心的是生存问题。没错,我需要找工作。

    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女高管。我没什么过硬的技术,经历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职场需求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前我顺应父母的安排,在合适的时间结婚生子,没有聪慧到顾及今后的职业规划。

    基本上,我是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年龄偏大,姿色平庸,丧失核心竞争力。这几年忙于家务琐事什么都没留下,只有带娃岁月里积攒的满满一衣橱慵懒肥大的家居服,见证着我的品味。

    2017年刚过完农历新年,我就把行李打包发往千里之外的南方,随后自己买张机票就飞过来了,老家安稳的小城生活被我抛却脑后。

    我想我的人生并不是教科书里说的螺旋上升式,而是手起刀落分段式。每一次选择,都跟过往毫无瓜葛。这么一看,也挺赚的,像是活了好几辈子。

    我知道我莽撞,我也知道,来对了。

    当我在遥远的南方呼吸干净空气,绕着长长的海岸线自由骑行大声唱歌的时候;当我走在漂亮的街心公园,坐在长椅上发呆看日落的时候;当我在路边觅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挤进去享受一碗热汤粉的时候——我心甘情愿为将来的未知买单。

    总有人问:“你都是有娃的人了,怎么能放弃稳定的生活到一个陌生城市闯荡?不怕没有保障吗?”

    我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我无法确保自己一定很有钱,我只是不断地倒回去、再倒回去,回到生命的源头,想想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然后答案就浮现了。

    我了解老家的小城,我清楚,那里除了安(b ì )逸(sè)就不剩下什么了。对于孩子的心灵而言,那是真正的荒芜。

    我知道,我或许没有让她在死水一潭的丰盛里待一辈子的能力,但我有在任何环境下建造欢乐家庭的能力。

    我无法确保女儿的生活不会发生任何动荡,我只想让她了解:人的一颗心,如何在动荡的环境里保持安静。

    不得不承认,我做决定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强调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最小成本试错、精益创业……跟我们的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你不快速尝试——迈出那一步,然后测试、检验、优化——再等下去,便错过了整个人生。

    当然,我不鼓励你盲目地东奔西突,更不赞成你放弃眼前的生活任性妄为。你的心安和满足,才是衡量好生活的标尺,而不管这个生活在近处还是远方。

    我满世界乱跑,寻找中意的生活,看起来去了很远的地方,其实只不过在一寸一寸接近自己的内心。

    我明白在人群中坚守一种特立独行生活方式的难处,我了解通向未来有无限不可预知的风险挫折。可恨的是,这些东西困扰不了我。

    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

    而我们害怕创造,希望过一种一目了然、安全保险的人生,其实也是在创造——创造等死模式。

    热爱旅行的人通常看起来炫酷、自在、洒脱,也更容易快乐,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品尝到了某种生命的蜜汁,那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奥秘,就是:每天醒来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的感觉!

    我们本不需要都活成一个样子,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痛苦来自于过度预设和完美主义。

    想通了这些根本问题,接下来做决策、行动、摆平眼前的困难就变得很快了。我大概就是在带娃的那几年,把这些问题翻来覆去想了好几遍。

    所以谁说带娃没有价值?那是一种近似哲学家式高度智慧的生存状态。

    花上一段时间,好好地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一生所为何来,回到源头去直面灵魂课题,这样可以为将来节省一大笔心理纠结和等待期的机会成本。

    人与人的不同,并不是什么勇不勇敢的区别,只不过是有的人解决了源头问题,有的人尚未解决罢了。

    求职

    在南方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我确定要在这里继续待下去。

    包容的城市环境,轻松的生活节奏,无处不在的自然气息,身为一名颇具“觉悟”的妈妈,我知道这里更适合女儿。于是,开始着手找工作。

    我先后打印了三个版本的简历,最初的简历有5页纸那么厚。大概这几年生活太单调了,见人就想掏心窝子好好聊聊。后来才意识到,单刀直入、简单阐明你的核心优势就够了,于是逐渐把简历从3页纸精简到了1页纸。

    我还记得头几次见面试官的紧张,那种紧张不是害怕见人,而是不适应——从家庭生活切入职场生活的不适应。

    我身上还有太多自由散漫的气息,我的穿着依然是棉麻禅修服平底鞋,跟楼下打太极的师父一样无欲无求。我的谈话毫无焦点、缺乏底气,不知道对方想要听什么,也无法在半小时内讲清楚自己有什么价值。

    不得不承认,重回职场是个技术活。

    钻研过许多人生大道理,自以为很懂生活,却依然逃不掉该补习的功课。

    几乎每天都有读者问我:“怎么还不更新文章?”那些时刻,我或许在焦急赶往面试公司的路上,或许正局促地等待HR的“裁决”,或许沮丧地在公园里来回踱步,回忆那些充满否定乃至鄙夷的目光。

    有一次面试,对方是一个年龄比我小的微胖的女孩。她从始至终都用一种异常冷漠的眼神打量我,无论我说什么她都冷笑、嗤之以鼻,最后不耐烦地打断我,提高音量训斥道:“你说的我听不懂!你以为你知道什么!”

    我大概是平生第一次在面试的时候被训斥,我不知道她为何要发火,但这几年,我的脾气已经修炼得比志玲姐姐还要好。此地不宜交流,我选择礼貌地告辞、走人。

    回来以后,我想,或许她那天心情不好?或许我长的像她前男友的现女友?也或许我表现真的很糟糕?可明明见她在纸上记了很多我提出的运营策略啊。

    谁知道呢,面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和突发事件。唯一需要借鉴的是,今后如果我有面试别人的机会,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应聘者。

    有一次接受一个互联网技术型公司的面试,我连篇累牍地描述了自己对于内容运营的理解,空洞的论据和个性化的主观臆断无法支撑我的表述。越是信心不足,思绪越像脱缰的野马停不下来——只怕停下来更糟糕。

    最后,面试官送我出门的时候,从他矜持的微笑里我知道,没戏了。

    我甚至愚蠢到跟那些严谨、一丝不苟的职业高管聊带孩子的经历,我以为我必须对过往“诚实”。一次次冷遇之后我意识到,在求职的时候,没人会对你带娃的光辉历程感兴趣,甚至,那是某种死穴。

    你最好充分表明这几年中你有补充和学习哪些适用于职场的技能,并从肉体到灵魂360°全方位弱化你全职太太的痕迹。

    我像一个初出社会的懵懂少年,不断碰壁之后开始发现自身的问题。

    许久不回职场,职场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当年,我二十出头,年轻有活力,无论到哪个企业都是香饽饽,一张白纸期待描绘最美的蓝图。当年,我穿T恤牛仔球鞋,混迹于各色互联网公司,靠一支笔,挣一份江湖地位。

    现在,我是职业技能模糊的大龄求职女,面试官都比我年轻,放眼望去已是90后的世界。

    大多数公司里只有CEO跟我同龄,也就是说,这几年回到小城市、回归家庭的时间里,与我同年的伙伴们早已在职场累积牛逼赫赫的战绩。

    我有那么一刻,愁肠百结,万箭穿心。我不后悔离开小城,我后悔没有尽早出来。

    从第一次参加面试磕磕巴巴、语气凌乱、舌头打结,到后来逐渐放松、应对自如,我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参加了近30家企业的面试。

    转行

    其实我可以在短期内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是我要放弃这个选项。我不想继续从事文字工作,人生在不同阶段,需要尝试不同的领域。我不会拿过去写的几十万字去找工作,我要转行。

    通常,当你转行的时候,最好是在职业顶峰华丽转身,优雅跨界。像我这种面临职业生涯毁灭式断层之后选择转行,几乎是自寻死路。

    但我认定了这条路,我需要寻找一份侧重线下的大型活动策划与执行相关的工作。

    如果不是这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过于迅猛,我还无法意识到人与人的肉身接触有多么重要。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参加任何活动都是默默无闻的旁观者。所以我写字,有时我认为写字是自我疗愈,有时候它根本就是一种逃避。

    我思维活跃,我把想法和情怀诉诸笔端,却无法将它们贯彻落地,这让我逐渐感觉到挫败。

    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心中的愿景,而能够将脑海中一个个想法显化为现实,那才是完整的体验。

    在以往,我需要将我的想法跟设计师、市场公关、媒体部沟通,他们帮我去执行,我不需要关心项目落地的层面。久而久之,分工的过度细化也助长我退化了某些方面的能力,我变得越来越善于构想而不是实践。

    曾经,我自得于自己的“专长”,可也是这所谓的专长渐渐成为我的困局。我主动封闭了一部分的自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纯粹的思想者。

    这多么可笑!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我们被海量信息淹没,在低质量的资讯和电视节目中意淫人生,我们的朋友都活在朋友圈,孤独寂寞冷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打电话、写信和取暖的人。

    我们把所有关系都带到了线上,就连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都开始学习“抢红包”了。最初,你会觉得有趣、好玩。可是一旦全部的社交、亲情、友情都转为线上,你会发现,你拥有了大量的图标、表情和数据,却失去了生命里活生生的体验。

    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深刻的事实:一个初生的婴儿,按照科学喂养的方式来配比他每天的营养需求,但是没有人拥抱和亲吻他、没有被触碰,过不了多久,这个婴儿就会死亡——即便他什么都不缺。

    曾经在德国,战争期间,很多父母双亡的孤儿被送进了医院,不到几周他们便垂死,尽管他们拥有着各种各样的照料。为何这些孩子垂死?心理学家观察到,他们需要拥抱和交流。

    光有食物还不够,他们更需要那些肉眼看不见的“食物”,那是人与人亲身接触所带来的温度、爱与亲近。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看似密集的网络喂养,然后割裂。

    这不就是我曾喜欢的世界吗?逃避现实,躲在头脑制造的幻象里生活,手机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器官,心智被蚕食、占据,依靠虚拟感受来体验有情世界……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活得越来越机械而不自知。

    我开始渴望美好淳朴的邻里关系、砥砺前行的君子之交,渴望人与人最简单真切的互动。

    我执意要找一份这样的工作,与薪水无关。

    享受

    就在我一路误打误撞盲目面试的过程中,我的谈话能力不知不觉提升了。之前,我常常会让对话“死”在当场。慢慢地,我能捕捉到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并且可以挽救濒死的谈话了。

    有一次面试,对方是与我同龄的男生,有相似的经历,也刚刚从北方移居至此。我们聊了很多,整个谈话氛围异常活跃,恨不得当场掀桌子拜把子称兄弟。那是我第一次在面试中看到自己的放松。

    有些时候,面试对话已经由我来掌控。好几次,当HR神态疲乏地坐在我对面,循例抛过来一句“介绍一下你自己”,他似乎在等待又一个无聊的流程走完过场。

    几乎是每一次,当我说完第一句话,对面的HR都会略带惊异地抬起头看我一眼。我知道那一眼意味着什么——他有了兴致。

    我一向刻意回避的宝妈形象慢慢变得不再那么要紧了,一些初次见面的HR和BOSS甚至主动跟我聊起了孩子,并取得共鸣。我不知道什么发生了改变,但一定有些东西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当我聊孩子的时候,我没有再感觉紧张和局促。从对方的反馈中我读出,似乎我身上也不再有令人反感的琐碎狭隘的气息。

    而在短短一个月之前,每当我讲起这段经历时,对面的人都会微微皱起眉头——我在描述一个他毫不感兴趣的世界。

    这段时间里,我有针对性地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沙龙,也买了些更“职业”的服装,甚至我重新去温习了枯燥的办公应用软件。

    更重要的是,我心里的一扇门敞开了。我从家庭妇女的拘谨里试探着慢慢走出来,重新学习和解读职场语境,慢慢地,才可以把面试变得跟下午茶一样悠游自在。

    我开始享受面试,享受激活疲惫BOSS们的过程。谈话本身是可以带来更丰富的响应的,这也是人与人“肉身接触”的价值之一。

    许多次的面试,我记得HR完全忘记面试提纲和时间,看着窗外的云朵放松下来跟我聊人生的样子;记得一位笑点很低的女BOSS面试的时候一直被逗笑,不想放我走的样子;记得某创始人跟我三观过于一致,不断低吼的样子:“价值观太像了,我不能再跟你聊下去了!这根本不像是面试!”

    我记得他们伸过来紧握的手,记得他们点过的头,给过的微笑,还有言语之外久违的认同。

    我想,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求职者,我更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待遇,而是对面那个人的感受和心理需求。我与面试官,从来都是平等的,甚至我希望能在短短的谈话期间,为TA紧张枯燥的职场某一天带来不同。

    每个人都需要心灵的碰撞和滋养,这不是仅仅靠阅读手机屏幕上的信息就可以得到的。人与人,交互的从来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无限广阔的能量层级。

    破壳

    我在此地一无所有,感谢面试,让我更多地了解职场和职场人。

    我在这座城市里渐渐认识了一两个人、三四个人,我跟一同面试的90后小女孩人手一杯奶茶结伴走晚归的路,仿佛时光倒回了十年前。我跟一起参加沙龙的同伴去城郊农家采摘新鲜的蔬菜瓜果,被一群野狗在后面追,吓的哇哇叫。

    我已逐渐适应这里,并能流畅应付职场上一对一的沟通,但多年来最害怕的公众演讲依然是心头顽石,无法突破。我知道我得去做最害怕的事。

    没错,我离家千里,根本不是出来找工作的,而是重新开始一次人生。

    很久以来,我都是一只雨后出现的蜗牛,习惯躲在自己的壳里看世界。现在我试图打破坚硬的壳,去外面的世界感受烈日灼灼,看彩云流散。我的壳,曾保护过我,也限制了我。

    我在网上联系到一家培训学校,团购了1元钱的试听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有关于“学说话”的课堂,学校老师热情接待了我,花了45分钟跟我聊语言和当众讲话的技巧。

    跟他聊完之后,我忽然有点“开窍”了,我发现我没有必要立即去报名。

    那位老师异常卖力地敦促我报名上课,我知道对于商业机构来说,试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销,但这次小小的机会却让我近距离瞥见一个事实:那些在讲台上光芒四射的人,其实语言能力并没有比我们强多少,阅历和悟性也不一定异常深厚。

    我以为我缺失的是本领和技巧,其实是心态和历练。一直以来,我只是没有胆量、自动放弃,仅此而已。

    我可以找机会和场合去训练自己,生活中有无数这样的机会。于是,在线下座谈和活动中,我开始有意识在人多的场合开口讲话。

    刚开始感觉很别扭,声音颤若游丝,也不知道眼神和焦点应该放在哪里,但好在这一整座城市都没人认得我,我可以像个匿名者一样完全放松,表现再糟糕也没有关系。几十年来,第一次不必用力去当一个完美的优秀的人。

    然后我开始听到一些反馈:你声音真好听,你说话很温柔,你读过很多书吧?

    我暗自窃喜,这就是线下活动的成效。没有真刀真枪的演练,纵然网上洋洋洒洒千万言,终不敢在人前开口讲一句。

    如果你留意的话,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各式各样的线下活动,你的手机APP里一定能找到小众爱好的聚集地。筛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打破惯性自我,走出去体验不同的圈层,尝试那些想做不敢做的事,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这才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方式。

    我去听讲座,哪怕有的内容跟自己没太大关系,比如大数据研讨、人工智能,我也参加。至少可以亲身感受活动组织者的流程设置和策划能力,也是一种学习。

    没有工作的日子里,我找各种机会帮别人工作,或者到一些社会互助机构当志愿者。

    有一回,我跟随一个朋友去见客户,结果一不小心跟客户聊的很投机,我当场决定要给她当义工。

    那位BOSS是个女强人,做了一家创业扶持型企业,投资和孵化科技类互联网公司。她本人经常接触创业企业,每天跟四海八荒的创业者聊天,时不时举办一些大咖沙龙、投资分享会之类的活动。

    我的直觉是自己会喜欢这样的工作内容,尤其还有我热衷的线下活动,可以学到东西。她有些惊讶我提出义工的请求,但见我眼神真挚,一副好孩子面孔,最后欣然应允,并表示“工作餐我请客”。

    然后我就背上背包,兴冲冲去她公司上班了,作为一名免费的义工。

    接下来我陆续参与和筹备了新闻发布会、传统文化与慈善晚宴、创业大赛、大学生人才选拔等活动,有时我是负责写新闻通稿的神秘人士(该死,还是要写稿子),有时我就是会议现场负责递水搬凳子的场工。

    有一回做新闻发布会,天气热的不像话,整个团队只有我在室外接待到场来宾,烈日炎炎,汗如雨下。

    回来以后,摄像师给我看他抓拍的照片,我在大太阳下跑来跑去,笑的无比灿烂。

    晒成狗,但真的开心。

    我愿意跟创业者聊天,听取他们的想法、需求和见解。

    有一次路过一个公司,里面正在开会,见他们聊的热烈,我索性坐在一旁一直听到会议结束。

    参会的员工陆续走了,刚才还在侃侃而谈貌似领导的男士一下子安静下来。他点燃一根烟,坐在会议室的一角默默抽起来,似乎还在回味刚刚的争论。

    我走过去,问他是否可以聊几句,他很意外,但没有排斥。

    然后,我听了他的创业故事,临别前还互加了微信,我在心里笑自己:居然学会跟异性搭讪了。

    生活中我不敢主动跟陌生人讲话,但在走向他的那一刻,心无杂念,我只知道,这是一个创业者。

    是的,我在义工岗位上不计得失,不问报酬,乐在其中,直到老板有一天忍不住说:“我还是给你发工资吧。”

    工作于我而言已经很难成为谋生手段了。

    我可以承受一定时期的相对贫穷,但无法忍受旱涝保收在某一个岗位上长期的自我消耗。

    在我疯狂面试的那段日子里,也有不少企业表达过合作意向,但我始终没能找到吸引我的环境。我是个能吃苦的人,可矫情起来又比谁都难伺候。

    我看重企业文化里“不可见”的部分,那不是薪资待遇、规模大小、硬件设施决定的,那取决于团队和领导人的素质。如果没有适合成长的土壤、对味的气场,再优越的环境,姐都会say goodbye。

    另外,选择当义工不是因为咱套路深,只不过是琢磨着:如果干了两天觉得不适合,项目一结束姐就可以微笑着告辞,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事实上,我很珍惜当义工的经历。我知道,机会的到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工作就像谈恋爱,如果整天跟一堆讨厌的人在一起,每天不开心地煎熬着,还得不到成长,何苦来哉?所以需要考验与磨合,不光是企业考验你,你更要考验企业。

    寂静

    上周末又参加了一次线下聚会。

    在活动现场,每八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企业管理的问题,小组和小组之间还要进行团体PK。

    我给我们组取名叫做:无敌战队,其他队伍的口号都是“勇往直前”、“奋勇拼搏”之类的,我们队没那么多鸡血,口号就是:心中无敌。

    果然我们彼此交流得很愉快,充分享受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了超越竞赛的默契。

    中午,跟队友们一起去吃饭。陌生人刚熟络,总难免充满好奇,路上就有人问:“你怎么会来这里的啊?”

    我如实回答:“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两份调研报告——《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和《宜居城市排行榜》,第二天就打包行李、预定机票,准备过来了。”

    大伙儿表示不可思议,怎么能把这么重大的决定做得如此轻松?现在还有人可以这么随心所欲地生活吗?

    事实就是这样,做这个决定只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我没说,在那之前,我上下求索了好几年。

    随心所欲,是因为愿意承受舍弃的阵痛。

    举重若轻,是因为知道这一生终究是一场体验。

    跟新朋友围成一桌吃饭,恍惚觉得不真切。就在两个月前,这座城市里,还只有我的背包和我一同来自过去。

    现在,我居然拥有了——朋友。他们不是我的读者、同学、同事,不因为我是谁、做过什么、拥有什么而结交。我们就像夜晚交互驶过的列车,照见对方闪亮的灯头,在偶然的光芒里相遇,萍水相逢,相互赞赏。

    他们没有活在朋友圈,他们就在我身边,男生内敛温和,女生俏皮活泼,叽叽喳喳说着话,一杯一杯喝着茶。没有人意识到,我会把他们写进文字里,把这一刹那的温暖记忆很久。

    傍晚,散场,告别,归家。

    我回到家,躺在床上,打开香薰,贪婪呼吸着满屋的芬芳气息,放松整个身心。

    微信群里小伙伴们还在讨论下次聚会要不要去爬山,我轻轻笑着年轻人精力旺盛,然后闭上眼睛,独自享受一室宁静。

    我向来是独处的高手,甚至担心过社交会成为负担,现在我知道不会。

    无论喧嚣还是独处,都不会影响一个人归于中心的寂静。无论外在如何看待你选择的生活,你知道它可以滋养你的生命。

    天气越来越闷热,六月过去就是七月,女儿跟她爸过些天就要来了,我很期待。

    经常站在阳台上看远处的山岚,忽然就想起来,该给女儿买一床夏被,该为她的小脚选一双合适的凉鞋了。

    这里的夏季经常有暴雨,雷声轰隆,我想拉着女儿的手一起看雨水降临。不管未来如何发生,这长长短短的一生,我会陪她认真度过。


    后记:

    对于很多女人来说,重回职场或许没那么困难。但我太笨,花了许多时间才一点一点学会。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如果她恰巧是你的朋友或爱人,请给她多一些理解和陪伴。

    不经历那段为人母的过程,无法体会她的艰难。

    没有人比她更慌张,也没有人比她更坚强。

    对于生命

    我只不过是

    一个小小过客

    偶尔记录

    你且当作

    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


    微博@生活家周小北,

    微信公众号:周小北(zhouxiaobei88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小北:不经历那段为人母的过程,无法体会她的艰难。没有人比她更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hv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