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两节学习了“多元思维模型”的价值所在了然后学习如何实践,因为空谈原则是没用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上。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我们来看芒格自己的投资心法。
在查理·芒格看来,投资项目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可以投资的项目,一种是不能投资的项目,还有一种是太难理解的项目。他只投“可以投资”的项目,其他两种都不投。比如查理-芒格从来不投资制药行业和高科技行业,因为这些行业在查理·芒格看来,都属于太难理解的项目。
那怎么才能评估一个项目是不是可以投资呢?查理·芒格有四个筛选标准,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标准,这个项目要容易理解,有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中生存。查理·芒格说,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如果一个项目你看不懂,别人说得再好也不要投资,不要高估你的能力范围,更不要盲目地随大流。
第二个标准,不能只看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内外部因素都要考虑到。因为财务报表顶多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价值,而不能说明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所谓投资呢,是要求项目在未来也能赚到钱。所以说,即便公司的财务报表好看,也不要轻易投资,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公司创始人的品质怎么样,供应商能不能保证供应,还有库存情况等等,都需要仔细考量。
第三个标准,要看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够不够宽。什么是护城河呢?就是行业壁垒。一家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不是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未来还能不能继续赚钱。怎么能保证公司持续盈利呢?建立行业壁垒。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行业壁垒,进入门槛很低,那未来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谁能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所以说,能不能建立行业壁垒,也是考察一个项目是不是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
第四个标准,就是投资股价公道的大企业,要比投资股价低的普通企业好。因为考虑到未来其他股东可能会增加注资或者转让股权,引起股权稀释,股利下降,大企业的价值更高,回报也更稳定。比如他和巴菲特一起投资的《华盛顿邮报》、政府职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都是属于大企业。一旦有一个项目能符合前边说过的那些标准,那就玩真的,狠狠的投上一笔。查理·芒格认为,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必须先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还要根据公司的竞争优势,来判断是不是应该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为了更好地理解“价值投资”,我最后再跟你分享一个小故事。查理·芒格的中国投资合伙人叫李录。李录和查理·芒格认识的时候,芒格已经是一个快八十岁的老头了,按理说精力和体力都大不如前。两个人经常约在7点半见面,也就是吃早餐的时候。第一次,李录几乎是踏着点来的,结果发现老头已经把早餐吃完了,而且看完了当天的报纸。李录就感觉很不好意思,虽然没有迟到,但是毕竟让老爷子等了那么长时间。于是,第二次见面,李录提早了15分钟,还是发现老头坐在那看报纸。第三次,李录提早了半个小时,走进去依然看到老爷子在看报纸。第四次,李录干脆早到了一个小时,终于赶在了查理·芒格之前。十五分钟后,老头拿着一摞报纸晃晃悠悠坐下,自顾自的看报纸、吃早餐,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看完报纸才抬头看李录,开始今天的谈话。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位老人家,你会作何感想?你看,人家没有吹嘘自己什么,人家就是这么生活的,他常年如此,向整个世界呈现自己靠谱、好学、尊重他人这一面,不需要什么多余的话,他就让合作者肃然起敬。
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芒格和巴菲特坚持的价值投资,你就明白他的深意了。价值投资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买一只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价值投资是让你放弃一切投机的机会,只按照股票的基本价值面来看它的未来。一只股票的股价高,各种短期的因素都是没法把握的。而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靠得住的因素,就是它自己配得上这个价格。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也是查理·芒格最有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单摆浮搁地看,就是标准的心灵鸡汤。关于心灵鸡汤,有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热腾腾地端上来一碗好汤,但是没给勺子。言下之意,就是道理是好道理,但是没给实现的方法。但芒格的这套理念,真的是没办法实现的鸡汤吗?并不是。比如,当我们把他那句“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和他的价值投资策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俩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儿。我们也可以认为,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招式。那能不能看到这两者的共通之处,考验的就是个人的功力了。
总结:其实,查理·芒格和他的《穷查理宝典》里讲的很多道理,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这一句话: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才能增长,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这种匹配度提高了,你是用来做投资,还是用来创业,还是用来做任何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