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二线城市,毕业7年,先后给5家创业公司打工,虽然都属于互联网范畴,虽然都是产品经理岗,但每家公司的垂直领域不同,每一次都是全新挑战。期间遇到过无数问题,有解决了的,有解决不了的。
李笑来曾说:“七年就是一辈子。”在互联网创业公司摸爬滚打的这一辈子里,有过很多艰难时刻,但也正因为这些坎坷经历,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在记忆的碎片里搜寻过往,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1、创业维艰,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资本也在疯狂扩张,到处充斥着全民创业的声音。于是,很多刚毕业的小白青年、寻找业务转型的传统老板、享受政策红利而一夜衣食无忧的暴发户,不管什么样的角色,都开始创业。他们希望可以赶上浪潮,他们想象自己也能成为BAT。
创始人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点无可厚非。但只有一股创业的蛮劲,没有自己的核心目标,就像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让自己和团队成员身陷囹圄。
曾经遇到一位老板,连续创业者,在原行业已小有成绩,本可以安享晚年,却还是想利用互联网红利再次创业。他只是通过新闻了解到5G、AI这些新兴概念,确定这些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于是就想要从技术出发,寻找商业模式。
刚开始落地的点还算可行,想清楚模式后,他立刻招聘了几个技术人员进入开发。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创始人开始动摇了。经过重新思考后,他觉得行不通,得换方向,于是立即止损。
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但对于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说,要在技术层面想到可行的商业模式,难上加难。于是创始人开始召集所有人进行头脑风暴,一起重新想点子。
当一个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方向在哪的时候,下面的员工更像是无头苍蝇乱转,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之后的几个月里,好像鬼畜一般,大家不停的在想点子与推翻点子的过程中循环。
也许你有很多想法,也许你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本,也许你认为你就是风口上的那头猪。但在行动之前请先认真的思考一下,你到底想要做什么,你到底为了什么而创业?
2、闭门造车,浪费的是所有人的时间
每个创始人或者产品经理都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产品是完美的,于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反复进行修改打磨。但我们都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产品做出来是给别人用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一个不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一出生就等于夭折了。
几年前,入职一家转型企业。公司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线下业务,资金流稳定。但老板不安于现状,有更远大的理想。他希望公司进行内部创新,借助互联网产品,颠覆本行业的线下模式,让自己成为该行业的引领者。
老板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虽然有些强权,但也愿意倾听其他人的想法,经常鼓励大家相信“相信的力量”。团队成员也是心无旁骛,就算天天加班写代码,就算临时开会到深夜,没有任何怨言。
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支团结的队伍,理应可以快速产出一个可用的产品投入市场,为什么做了三年还是在原地打转?
完美主义不该成为产品难产的替罪羊,但确实是我们太关注不必要的细节,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老板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构思着产品,指挥我们这里加一点特效,那里不行重做。而作为产品经理的我,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经验,不知道深入市场进行调研,虽然不同意老板的想法,却也找不出强有力的理由反驳,只能暂时受命修改。
反复修改却不推向市场检验产品的可行性,长此以往,浪费的不仅是大量时间和金钱,还有团队成员的热情。创业本来就是件不确定性极高的事,用最小的代价去尽快试错,让市场给你真实反馈,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的更加长远。
3、重要岗位,请一定要是全职人员
大家都说,一个成功的产品背后是一个神级产品经理。比如做出了iPhone的乔布斯,比如做出了微信的张小龙。但我认为,这是时代造势。任何一个产品,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它的背后一定是一支队伍。
打造一个互联网产品,最小化的团队配置也需要4-6人,必须存在的角色有创始人(产品经理)、设计师、程序员、运营经理等。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世界,没有人能仅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且胜利。
这些重要角色中,另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他们都必须是全职。不管是创业团队,还是新项目的重组,每个角色都必须全职在一起沟通协作。
虽说产品经理什么都懂一点,在公司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充当临时的救火队员:没有用户研究员时,可以自己做用户访谈、分析用户数据;没有交互设计师时,可以直接动手梳理流程、画原型;没有测试工程师时,可以去兼任功能测试......但术业有专攻,产品经理不是万能的,还有更多的专业技能需要专业人士去完成。
比如技术负责人,如果这个重要岗位是兼职身份,当产品经理想要找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商量方案可行性时,需要等到他完成主职工作后才能参与远程讨论。让一整个团队等一个人,这样的工作效率之低可想而知,不仅增加了沟通成本,也不利于团队感情的培养。
所以,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重要岗位请全职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4、双向沟通,倾听与表达同样重要
任何一个工作,都是达成共识的过程,而良好的沟通是达成共识的基础。沟通不是单向的,不是我说完就OK了,还要反复确认,对方真的听明白了吗?双方真的达成共识了吗?
有时候会觉得,作为产品经理,其实就是老板、用户、团队成员之间的润滑剂。我们需要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老板的需求,充分理解完需求后,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产品,去与开发团队对接。不管是通过文档、图像的说明,还是通过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最终的目标是产出一个符合各方预期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不畅,就会给整个项目的推进带来阻力。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跟程序员对接需求,总觉得他们高傲孤僻,无法交流。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刚入行时也是手足无措。在一次工作过程中,我明明写完了需求文档,详细的标注出每个功能的注意点,可开发出来的产品,还是存在很多肉眼可见的问题,气的我直接在办公室发火。幸好对方脾气比较好,只是默默的修改了代码,并没有来找我打架(因为我打不过)。
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明明写的很清楚了,难道是他没看见?还是他没理解?以后是不是要面对面确认一遍才行?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犯错与总结,之后遇到的任何沟通问题,都能冷静应对。
庆幸的是,一路上遇到的开发小哥哥都很nice。他们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不仅有强大的逻辑能力,还很有耐心,只要你怀抱空杯谦虚求教,没有人会拒绝与你交流。
5、学无止尽,每一次失败都是历练
也许是行业性质所致吧,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很快,需要不停吸收新的信息才能跟得上节奏。产品经理作为一款产品的负责人,不仅要推动开发同学进行项目管理,还要协助运营、市场同学进行拉新留存,收集用户反馈,持续迭代更新。各种行业知识,各类岗位知识,还有数不清的工具和方法论。所以,在这段生涯中,学习一直都是主旋律。
产品经理具体要学哪些内容?网上一搜就有一堆的视频教程和书单推荐,还有各种不同的知识服务平台。学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学的越多,越发现元认知的重要性。在这么多碎片化的信息中,结合工作经历,我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也许会有人说,你学了这么多,还不是碌碌无为,什么也没做成。我的回答是,确实没有什么成就,但这不能成为你不学习的理由。我坚信,厚积薄发。不管在哪个行业,终身学习已经是这个时代的标配,只要你还想上进,任何时候你都需要学习。
也许还会有人说,学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的回答是,现在过不好又怎样?一生还有那么长,为什么在正当青年时就否定自己的人生?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害怕犯错。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经验,这才是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奇葩说》第六季第五期的辩题「感兴趣的工作总是 996 ,我该不该 886 (说再见)」,正反两方的辩论都很精彩,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教授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无论我们换了多少份工作,那些公司存活了几年,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是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公司打工,不管经历着荣耀还是困苦,我们都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这是一场人生必经的奥德赛之旅,不知道旅途的终点会在哪里,但请相信,只要保持初心,坚定信念,那个向往的国很快就会出现。
以上。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