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籍之徒:中国流氓的变迁》
1.“流氓”最开始并不是指街头混混,而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土地,流动的无业者。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依附于贵族,成为侠客;大部分人因为没有特别的生存手段,成了游荡在城镇、游离于法律之外的游民。
2.宋朝以后,流氓开始进入职业化阶段。不择手段帮人打官司的讼鬼,在宋代最典型。到明清时期,这批职业化的流氓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主要依靠暴力手段的早期黑社会组织打行。
3.明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维系地方运转的士绅阶层出于对暴力的需求,开始主动与流氓阶层合作。在互相控制、渗透的过程中,士绅与流氓逐渐成为控制地方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流氓”怎样诞生和发展的?这些“流氓群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乍一听“流氓”这个词,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街头混混,他们靠着暴力和坑蒙拐骗等勾当来牟利。但在中国古代,“流氓”的含义和现在的印象并不相同。
“流氓”的“流”是流动、不稳定的意思。“流氓”的“氓”,在古代汉语里最初的读音是méng,本义是“外来的百姓”,也有“草野之民”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普通老百姓。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意思是老实忠厚的男子,怀抱着布匹来换取丝织品
“流”和“氓”这两个词合在一起,最开始说的并不是街头混混,而是那些生活流动的普通百姓。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脱离了自己的土地,无法继续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变成了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当这部分人数量少的时候,尚且不会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但随着古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他们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流入到城镇中,由此,中国古代的“流氓群体”也开始逐渐形成了。到了明清时期,这些所谓的“流氓群体”,变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甚至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冲击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据史书记载,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伙流氓团体,甚至到了“阴握朝廷之政,明操生死之权”的地步。地方的官员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普通人的生命,更是常常掌握在他们手中。
从最初的“流动之民”,到后来的专职流氓团伙,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这些专职流氓,都从事了哪些勾当,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流氓”都是坏人吗?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科普“古代流氓”的发展史。它还能让我们透过古代“流氓群体”,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转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能看到,今天很多人喜爱的“武侠文化”,源头也在于这些流动的“无籍之徒”。
《无籍之徒》。先从战国到秦汉“初代流氓”的形成阶段,那些“流亡之民”为什么会脱离土地,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中的一类特殊人群“游侠”,又是如何催生出中国的武侠文化?随后是魏晋到宋元时期,这是流氓团体的职业化和规模化阶段,古代流氓团体都主要从事哪些职业,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都有哪些。最后是明清时期,流氓群体发展出了终极形态,成为一个单独的社会阶层,这时他们如何与士绅集团共同影响着地方社会运转的。
1.“惰民”:初代流氓集团
追溯中国流氓史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广泛存在的“惰民”。惰民,顾名思义就是懒惰的民众。惰民具体是在说哪些人呢?早在先秦时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士、农、工、商,也就是做官、务农、从事手工业或者商业,才算是有职业的正经人。除此之外,都叫“惰民”。
尽管统治者叫他们“惰民”,一口咬定他们从不劳动,是社会寄生虫,但“惰民”的日子并不比辛勤劳作者要好过。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对这种没有正经职业的群体,进行各种制裁和惩罚。比如说,在先秦时期,惰民会受到经济上的处罚。《周礼》明确规定,如果你有田地、有房子,却拒绝种植桑麻、开垦土地,你就要比别人缴纳更加繁重的赋税,而且还要去服徭役。要知道,当时的赋税和徭役,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繁重了,何况还要继续加重,怎么受得了呢。
除了经济负担,还有精神上的打击。先秦时期,祭祀祖先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而《周礼》中就有规定:凡是不养殖牲畜的人,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能用牲畜来作为祭品;凡是不在农田里耕作劳动的人,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能用稻子、小米这样的五谷当作祭品等等。这是从一系列社会规约的角度,来限制“惰民”的规模,逼迫民众从事统治者需要的工作,多干活,少偷懒。
尽管有这么多政策、经济和文化上的制约,但是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秦汉,惰民的规模还是在不断地扩张,甚至中国古代最初的流氓团体就是在这个时候趋于成熟的。
国家政策不提倡,普通人自己也不乐意,那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那些无籍之徒,一步步脱离土地,成为流动的无业之人呢?
第一个原因,逃不开的天灾人祸。比如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水灾,土地勉强产出的粮食,已经不够人们生存了,没办法只好脱离这片土地去别处逃荒。同时还有一些贪官污吏、豪强大族,在不断地贪污、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再加上严重的赋税、徭役的压力,或是遇上盗匪劫掠,人们同样无法生存下去,走投无路,只好变成流民。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自主的选择,自我放逐为“流氓”。
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出于战争和集权的需要,出现了一次城市建设高潮,随之产生了一批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楚国的郢都、赵国的邯郸等等,都是工商业极为繁荣的天下名都。
商业繁华使得大型城市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老百姓们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滥竽充数”中的吹竽正是风靡齐国的娱乐活动。除了吹竽,临淄还流行弹琴、斗鸡、投壶、击剑等等。
商业的繁荣,也促使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时间,追求富贵和名利,成了普通百姓的目标之一。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看过都市繁华,再也不甘心被束缚在土地上,去辛勤劳作一辈子了。
到了汉代,这种情况愈发明显。在汉代初期,惰民现象还不是特别严重,因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上赋税不轻,如果成为游民,自己养活自己尚且相当艰难,更不用说追求富贵了。但是,自从汉武帝之后,国家和社会都累积了不少财富,国家政策也变了,富商大贾们的生活“骄奢似王侯”,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对于财富的渴望,最终导致一部分农民主动放弃自己的土地,要去到城市中搏上一搏。可以说,除了无可奈何的天灾人祸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为当时惰民的大量涌现奠定了基础。
一时冲动离开熟悉的土地,他们怎么活下去呢?有些人身体素质比较好,擅长舞刀弄枪,就成了依附于贵族的平民“侠客”。还有一些人,靠着手艺做些小本买卖。当然,大多数人没什么特殊本领,到了城市里,就会变成赌徒、骗子之流,这些人是初代流氓团体的主力军。
2.游侠:武侠文化源头
初代流氓中有一类人是先秦到汉代的“游侠”们。不仅因为他们是武侠文化的源头,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比重不大,但影响很深,无论是行事风格,还是精神内核,要理解后续的流氓群体,“游侠”绝对绕不开。
“游侠”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后来班固的《汉书》也有《游侠传》。
什么是“游侠”?“游”是交游往来的意思,“侠”最初意思是发号施令的人。所以,“游侠”的原始意义是交游圈中的意见领袖,可以理解为今天常说的“KOL”。这个时候的“游侠”,必须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必须维护这个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的利益。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其他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武士、游民,才会来纷纷投靠。
而这些投靠的人,就成了“侠客”,不少人会把侠客等同于武侠、大侠。其实“侠客”的“客”就是门客的意思,就是依附于贵族世家的这部分人。他们的职责是保护主人的人身安全;替主人争夺政治地位,除掉政敌或者仇人;凭借武力壮大主人的声势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侠文化:一诺千金、快意恩仇、替人排忧解难,为欣赏自己的人赴汤蹈火,不惜违背法律或牺牲自己。
比如像汉高祖时期的朱家,把全部家产都用来搭救别人,而当对方想要报答时,他却避而不见。而这种文化精神,在当时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也得到社会的普遍称颂。汉景帝时期,太尉周亚夫带兵平定七国之乱时,听说游侠剧孟没有和叛军合作,高兴地说:“吴楚等国不知道求助剧孟,看来是成不了事。”反过来说,朝廷平定叛乱这件事情,如果大侠剧孟不点头,朝廷军队就会腹背受敌,甚至周亚夫本人也会有生命危险。
这些所谓的侠客,虽有快意恩仇、讲究信誉的一面,但是也有好勇斗狠、依靠残酷暴力解决问题的一面。比如有一次,齐国公子孟尝君到了赵国,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好,是个贤人,就出来围观。这一看不打紧,有显眼包竟然笑话孟尝君,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身材魁梧的人。今天看了才知道,长得这么小啊。”这是在笑孟尝君身材矮小。没想到,这一笑,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游侠首领的孟尝君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他门下的侠客们就开始大开杀戒,斩杀了数百人,几乎灭绝了整个县才离开。
最初的“游侠”文化是组矛盾体。一方面,游侠们有操守、有血性,言行坦荡,为世人所称快。而另一方面,这些“游侠”为了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就任意破坏法律,肆意杀人,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现在所熟悉的这些武侠形象,像是郭靖、乔峰、令狐冲这些大侠,和秦汉时期的“游侠”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从“游侠”到“武侠”文化的转变,历史记录转向了文学创作。后世文学创作保留了游侠们快意恩仇、讲究信义的精神内核,但有两个方面做出了改变:第一,大侠们不是像早期“游侠”那样,依靠广结宾客、招贤纳士来壮大力量,而是依靠自己出众的武艺解决问题;第二,大侠们做事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了维护某个人的利益,而是有了更高级的价值追求,比如伸张正义、忠君报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庸笔下,大侠郭靖对后辈杨过的教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然,其中经历了像是唐代传奇、宋代小说话本、清代侠义公案类小说,一直到近现代武侠小说的一系列发展。
3.讼鬼:流氓职业化的初级形态
游侠是早期流氓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无论他们影响多大,毕竟数量不多,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普通人,他们中相当一批人在城镇中靠着欺骗、勒索、暴力等手段谋生。只是零星事件还好,如果一部分流氓开始聚集在一起,入侵甚至垄断某个行业,这可就不是小事了。在古代,这个事情一直让官府非常头疼。
中国古代的流氓聚集在一起,会入侵什么行业呢?
流氓职业化是在宋代形成的。他们从事的职业是讼师,帮别人诉讼打官司。宋代的讼师,跟现代的律师完全不一样。他们除了参与公堂辩论,熟悉官府办案流程,而且为了打赢官司,还要不择手段,比如在背地里教唆自己的客户,把小事说成大事,有的客户可能原本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经过这些人的教唆,甚至会把自己说成是几乎丢掉了性命。所以,当时诉讼行业的从业者多是流氓无赖,讼师也被称为“讼鬼”,鬼怪的鬼。
他们还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叫作“业觜社”,这个“觜”,是嘴巴的嘴去掉口字旁,但仍然是嘴巴的意思。“业觜社”顾名思义就是以嘴为业的社团,不但有联络同行的作用,还有专人开辅导培训班,教人怎么不择手段打赢官司。
为了进一步提高打赢官司的概率,讼鬼们还发展出了自己的下游业务,他们雇佣一大批同党,专门替自己呐喊助威,壮大声势。这些人被称为“哗鬼”,喧哗的讼鬼。在宋代,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流氓,靠着自己的口才挣钱,而没有文化的流氓呢,也可以在这找到工作,不会打官司,跟着起哄总会吧。
这样的行业,真的让一批职业流氓发家致富了。甚至到后来,有些讼鬼开始主动把钱借给当地的官员,以便自己能够更加无视规则,操纵司法。这些没有什么底线的讼鬼,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流氓团体职业化的早期代表。
4.打行:流氓职业化的高级形态
如果说“讼鬼”这个职业团体,虽然常用不光彩的手段,但毕竟还是靠手艺吃饭,相对文明。接下来要说的这个职业团伙,对社会的破坏力就要大得多了。这就是明代后期,产生于江南地区的“打行”,武打的打,行业的行。
打行是靠暴力手段生存的流氓团伙,可以看作是明代的黑社会组织。他们结党成群,欺压弱小。打行的活动,还曾经一度震惊了朝廷,将这个现象看作是与地方兵变程度相当的大事。这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有多大呢?
《皇明大事记》中有个案例:明朝嘉靖年间,江南地区的各个州县,总受到打行的骚扰。于是,当地的巡抚翁大立下令,各个州县都要开始对这些流氓进行搜捕。当年十月,翁大立来到苏州巡视。没想到,打行的人为了给这个巡抚点颜色瞧瞧,就埋伏在小巷,等着翁大立的车经过,快速跳出来击打他的脸颊,然后立刻撤退,就像飞鸟一样不见了踪迹。翁大立非常生气地说:“鼠辈竟敢做这样的事,必须对他们赶尽杀绝!”加上当时的官员也想戴罪立功,就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些人的搜捕工作。这个举动,显然惹怒了打行。于是他们在额头上缠上白布,手持长刀巨斧,连夜攻入了城中,一直打到了都察院。翁大立带着妻子和孩子翻墙逃走,险些丧命。随后,打行开始放火焚烧官府。好在知府及时带兵赶到,列队战斗,最终使用了火炮才打退这些打行的流氓。
这个流氓团体在严重的时候,已经到了攻陷官府的地步,可见在当时有多么猖獗。
刚才讲的是比较极端的情况,打行的活动,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最常见的是受人雇佣,充当打手。比如受到雇主的指示去代人寻仇、绑架等。当然,也有受雇替别人挨打这项业务。明代江南地区赋税繁重,很多人交不上税,没办法,挨板子呗。有的人不愿意受到这种皮肉之苦,于是就花点小钱请打行的人来,代替自己挨板子。这种消费在当时称为“打钱”。根据史料记载,江南地区,一般每挨揍一板付银二钱。其实这个价不低,但人们仍然愿意出打钱,而不是缴税,可以想到当时的赋税有多么繁重。
打行还从事抢夺财物、诈骗等各种不法行径。说到这,就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在晚明的江南地区,会出现这样成规模的黑社会团体呢?
这和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首先是晚明江南地区的人口激增。就拿南京来说,明初只有27000户。而到万历年间,仅仅是南京十三门内外的人户,就有“几十余万”之多。加上当时严重的赋税,使得江南地区的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那么,这些流失的人口到底流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人在城市找到正经职业,找到了安身之所,而另一部分人,则成了社会盲流,有记载说,当时城镇中一时“袖手游闲者”摩肩接踵,数量非常多。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江南地区,开始出现了繁荣的商品经济,这就导致了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大。城镇不仅是城乡交流的纽带,而且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更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这里,商旅云集,店铺林立,人口流动频繁。这就为打行提供了活动空间和业务来源。所以有研究者说,江南的流民,最差的归宿是充当流氓,而那些没有饭吃的北方流民,由于没有发达的城镇将他们吸纳,不得已,最终只能走上了造反之路。
除人口激增、商业发展这两个客观因素外,当时有一项政策也催生出了打行这个职业犯罪团伙。明朝初年的时候,实行兵农合一的卫所制度。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们种地,一旦有战事,马上变成军人开赴前线。到了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倭寇作乱的现象,再加上当时卫所的士兵流失严重,朝廷只得开始实行效率更高的募兵制。募兵制就是朝廷发军饷,征召职业军人。当时江南地区,毕竟富贵人多,他们大多不愿意自己的丈夫、儿子上前线。所以花点钱,让一些无赖、流氓,加入军队,甚至还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加入过军队的流氓,就成了打行成员的主力来源。
可以说,江南地区的打行,是古代流氓职业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这种社会的阴暗现象,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产品。
5.流氓阶层:古代流氓的终极形态
到了明清时期,流氓群体渐渐演化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对地方的社会运转,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流氓群体要上桌面,参与社会治理了。
流氓阶层如何影响明清地方政治呢?
由于古代的技术条件有限,朝廷对民众的日常生活管理很难面面俱到,经常抓大放小,表现出无为而治的管理风格。有句话叫作“皇权不下县”,最低一层的官府就是县衙门,县老爷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但是,县官做的事情却很有限,除了收税和审案,几乎没有别的了。乡村里的其他事务,该如何管理呢?
得靠地方自治团体,地方上的自治团体有很多,一般来说,乡村自治权掌握在士绅家族的手中。所谓士绅家族,就是地方上有势力的望族。他们在当地人心中有权威,同时家族中也可能有人在京城或外地做官。所以,本地官员很依赖他们配合。地方官会就把一些基层公共事务委托给这些大家族来做,比如兴修水利、调解纠纷、组织娱乐等等。就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的,士绅家族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器,在乡民和政府之间,起到上传下达,反映民意的桥梁作用。
在实际情况下,士绅家族中的大多数,往往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土豪劣绅”,和流氓阶层合作,走向堕落。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商品化和城市化的共同推动下,赚了钱的明清士绅不想在村里生活,更愿意搬到城镇生活,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乡间农田。这就导致一系列新问题出现了。
比如,士绅作为地主原来生活在农村,租种土地的佃户跟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多事情有商量的余地。现在士绅都搬去城镇,佃户对自己的东家并不熟悉。遇上地租矛盾,士绅解决的速度变慢了,佃户闹起事来也没什么顾忌了。还有,士绅搬去城镇住,的确这里的物资丰富、交通便捷,但城镇里的不稳定因素也更大,家中的钱粮随时都有可能被饥民流民抢劫一空。当时的社会治安体制,还不能妥善预防。士绅家族不得不靠自己维持生命财产安全,具体说,就是要掌握一定的“暴力”手段。靠谁呢?这便是以打行为代表的流氓阶层。于是,士绅家族与流氓阶层开始不断相互渗透,有士绅亲自加入打行,也有乡绅子弟与打行结交,或者养一帮打手,专门为自己提供暴力服务。
士绅对流氓势力的渗透和控制,必然强化士绅的社会控制力。而流氓势力的不断扩大,也使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地方的事务。到了这个阶段,流氓已经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力和规模,都达到了顶峰。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清时期的地方社会,不只是士绅家族独自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是士绅阶层与流氓阶层相互妥协、相互渗透,共同管理和控制着地方社会。
结语:古代底层人的生活状况
所谓流氓,最开始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街头混混,而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自己所在土地,流动的无业者。他们中的一部分流入城市,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生存手段,无奈成了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一些城市游民,或是依附于贵族的侠客。
到了宋朝以后,流氓开始进入职业化阶段。不择手段帮人打官司的讼鬼,在宋代最典型。到明清时期,这批职业化的流氓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主要依靠暴力手段的早期黑社会组织打行。
明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维系地方运转的士绅阶层,出于对暴力的需求,开始主动与流氓阶层合作。在互相控制、渗透的过程中,士绅与流氓逐渐成为控制地方社会运转的核心力量。
如果穿越回古代社会,你最希望去到哪个朝代?有人说唐朝包容开放,万国来朝,想穿越过去,一睹盛唐风采。还有人说宋朝对文人最为友好,文化繁荣,娱乐业发达,咱们都读过书,跟苏轼一样,都算文人,回宋朝潇洒一下挺好。但话说回来,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了贵族,生活是美好的。如果以普通人身份回到古时候生活,很大程度上,你可能会经历前所未有的艰辛。你会面临朝廷繁重的赋税、贪官污吏的盘剥。你还可能遇到自然灾害,自己的农田颗粒无收。当然,还有流氓团体的侵扰。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好的选择也许是,在现代社会待着,哪也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