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新零售最核心的三个逻辑,都在这里了(下篇)

新零售最核心的三个逻辑,都在这里了(下篇)

作者: 正向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11:51 被阅读0次

    以下内容为《新零售最核心的三个逻辑,都在这里了》未完待续部分

    资金流:便携性vs可信性。

    互联网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是,互联网的资金流,相对于线下,仍有一最大弱点,那就是缺乏“可信性”。

    线下零售中,由见面带来的可信性,到今天为止仍是线下零售的巨大优势。很多老人不敢在网上买东西,就是因为对网上支付的资金安全不信任,以及对卖家的不信任感。在实体店买东西,他们觉得店就在那里,万一有事儿,那个店跑不掉。而在网上买东西,先不说操作流程对老人带来的繁琐,就说年轻人在网上买东西,即使产品有瑕疵,如果价格不算很贵,一部分人也会放弃退货。

    素未谋面带来的可信性的缺失,严重限制、阻碍了互联网电商的发展。解决可信性,一直是电商的头等大事。

    无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导致交易双方互不信任,是可信性问题的根源。

    如何将线上的便捷性和线下的可信性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用数据为资金流赋能,为便捷性增加可信性。

    像京东白条,阿里巴巴的花呗、借呗、芝麻信用,腾讯的微粒贷等,即用数据赋能互联网的资金流,让零售不再必须在便捷性和可信性之间做单选题。

    物流:跨度性vs即得性

    未来,互联网信息流的高效性、资金流的便捷性,与线下信息流的体验性、资金流的可信性,仍然会不断博弈。最终谁主沉浮,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因为零售这个“场”中,还有一个要素在快速演化,那就是物流。

    互联网的“跨度性”和线下的“即得性”,正在进行激烈的对抗和合作。

    衡量跨度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快;衡量即得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近。这一场“快vs近”的竞争与合作。

    无论你是去超市买东西,还是去商场,去任何一个线下的零售业态,都是人在移动接近商品。按照物流的方向划分,我们称其为“人找货”:货离你尽量近后,等着你去找它。

    人找货有一个缺点,受距离的限制较大。一个人的生活半径有限,能找到的货,永远是极少的。人们之所以感叹万能的淘宝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的活动半径中,接触不到多少货。

    进入电商时代后,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你在网上下单后,坐在家里等货,货移动着来找你。

    人的活动半径有限,一般几公里,最多半个城市;但是货不一样,可以跨过半个地球来找你,它的活动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这是互联网电商在物流方面带给我们的改变,它实现了跨度性。

    人找货,活动的范围有限,但如果变成货找人,就会出现一种新情况:全世界的货物都可以奔向你,价格也会被拉平。这就是互联网电商物流的跨度性优势。

    但是,线下就没有优势了吗?恰恰相反,线下物流,依然是传统零售在“三流”中最大的优势,因为它拥有一种电商物流做梦都想要的能力,那就是“即得性”。

    image

    新零售:大数据让“快”和“近”殊途同归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要让互联网的跨度性和线下的即得性兼得,有两个办法:

    1.让线下商品离你更近,越近越有即得性。如果能更智慧地安排库存,把我想买的商品,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就好了。

    2.让互联网的物流更快。互联网的跨度性,让你可以买到几乎任何产品,但终究有时差。如果能增加物流速度,用快来对冲距离就好了。

    首先,如何让线下商品离你更近?用大数据赋能现代物流,通过预测用户的购买行为,在你下单之前就提前备好库存,把商品放在离你更近的地方。

    典型的例子,双十一物流背后,其实是一场数据的战争,是数据的指挥枢纽。

    菜鸟双十一物流报告显示,从签收时间看,2013年双十一签收1亿包裹用了9天,2014年用了6天,2015年提速到了4天,2016年则进一步提速,用了3.5天,2017年仅用2.8天。

    依靠强大的数据系统,在双十一前3个月,菜鸟网络就准确地预测每家快递公司在全国每一条线路上的包裹量,帮助快递公司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你在双十一买过东西吗?你有没有在双十一之前,提前把要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然后等双十一的零点零分一起下单?你想过为什么阿里巴巴强烈建议你把商品先放入购物车吗?

    根据全国人民淘宝购物车里的数据,阿里巴巴就可以预测,大概中国人会买哪些东西,送到哪里去。这些数据虽然不是最终数据,但也八九不离十。利用这些数据赋能物流和仓储,双十一前的三个月,整个中国的物流业就已经开始动起来了。

    商品被放到了离你最近的地方,等着你下单,速度当然快。

    然后,如何让互联网的物流更快?亚马逊、京东等公司为此推出一项新服务:无人机送货。

    库存更近,物流更快。通过数据赋能,这两者正在殊途同归,合而为一,成为新零售最坚实的基石。

    三、坪效革命

    “坪效革命”:从“人”的角度理解新零售。坪效是每一平方米场地产生的营业额。

    一切零售形态都可以用销售漏斗公式来表示。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显而易见,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这个公式右边乘出来的数字,当然越大越好。

    不过,销售漏斗公式可以用来衡量销售额,却无法衡量“销售的效率”。

    比如,1 000个人销售额1 000万元,和100个人销售额1 000万元,效率显然不同,相差10倍;1 000平方米店面销售额1 000万元,和100平方米店面销售额1 000万元,效率也显然不同,相差10倍。

    如何衡量销售的效率呢?根据成本结构的不同,我们通常会用“人效”或者“坪效”来衡量。

    互联网公司因成本结构和员工人数基本正相关,所以非常重视人效,即每个员工创造的年收入。互联网公司的销售漏斗公式就变为:

    人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人数

    同理,坪效=(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店铺面积

    用传统的方法,尽量接近坪效极限,这需要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但要突破,甚至大大突破坪效极限,唯有依靠交易结构思维,用时代赋予的高效率工具才能做到。

    既然销售漏斗公式是四个要素相乘,那就从这四个要素上分别想办法。

    流量:一切与消费者的触点。所以,想要进入新零售,传统线下零售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流量思维”取代“旺铺思维”,深刻理解所谓“旺铺”,只不过是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形成的流量汇聚的地方。

    流量如水,来来去去。消费者去哪里,流量就到哪里;流量到哪里,我们就应该去哪里建立自己的场,架起自己的销售漏斗,让人流向自己的场,购买自己的货。

    “旺铺思维”是坐在那里,等着消费者来;“流量思维”是用户在哪里,就跑到哪里去。

    转化率:提高转化率,找对社群很重要。

    社群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更容易抱团,形成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的过程中,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

    在一个巨大的社群里,销售与本社群共性精准匹配的产品,其转化率会前所未有地高。

    客单价:更透析数据,更洞察用户。提高客单价的传统方法,是“连带率”。

    有一个关于“世界商店”的经典段子:某位先生的太太周末要出差,他去商店给太太买旅行箱。服务员对他说,周末太太不在家,你应该挺无聊的,要不要考虑去度假钓鱼?我们这里有鱼钩卖,大中小号都有。恰好他觉得周末没事干,服务员的建议不错,就买了鱼钩。服务员又介绍说,我们这里还有配套的鱼线。这位先生买完鱼线后,服务员又接着介绍说,我们这里还有橡皮艇,还有皮卡,你可以直接开着皮卡,带上全套装备,去你喜欢的地方垂钓。最终,这位先生因为他太太要出差这件事,从这家店里买了鱼钩、鱼线,甚至还买了钓鱼用的橡皮艇和皮卡。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其逻辑就是连带率。

    互联网时代提高连带率有了一种新的工具:大数据。在当当网上买书,准备下单时,页面上通常会显示网站的推荐: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过那本书。这就是依靠大数据获得的连带率。现在天猫、淘宝以及京东也在利用大数据,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相关产品,试图通过个性化推荐的方式提高连带率。

    为了提高连带率,互联网公司不但用大数据,连人工智能都用上了。

    复购率:体现“忠诚度”。“复购率”,不仅让自己不停地买,还介绍朋友买。

    那么,怎样才能让买过的用户一买再买,并介绍别人来买?这就是提高复购率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用户只要每多买一次,第一次获客的成本就可以被多摊薄一次。提高复购率,挖掘客户终身价值,是新零售的终极大杀器。

    极致的坪效只是结果,把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做到极致,才是手段。

    四、短路经济:环节越短,效率越高

    商品供应链:人与货不必在商场相见。

    零售,是整个商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站。一件商品从设计、生产到消费市场的整个链条,可以将其归纳为D—M—S—B—b—C。

    企业从D(设计)开始构思产品,经过M(制造),经过S(供应链),经过B、b(大小商家),终于与C(消费者)见面。

    image

    在这个完整的链条中,可以组合多种商业模式:消费者在地摊的小商贩那儿买东西,可以称为b2C;消费者去超市买东西,就是B2C;超市找经销商进货,是B2B;超市出租柜台给经销商卖东西,则是B2B2C。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不管链条有多长,作为消费者,都只能通过零售的“场”,从B或者b手上买东西。

    然而,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在商场或者电商那儿与产品见面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消费者必须依靠所谓的零售场景,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约见”商品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什么是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零售从业者不仅要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同时也要有交易结构思维,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

    怎么优化?零售商不应该仅仅面对消费者,而应该转过身来,把眼光望向整条商品供应链,利用新科技,优化、缩短,甚至砍掉不再高效的环节。我把这种新零售的趋势,称为“短路经济”。

    短路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缩短环节。比如梅西百货,缩短制造商(M)和零售商(B)之间的供应链(S),形成M2B的短路经济模式;

    image

    链条反向。比如团购网站,把从零售商(B)到消费者(C)的商品供应链,反转为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形成C2B的短路经济模式。

    image image

    所以,要么借助一切可能的新科技,短路商品供应链中的不必要环节,降低定倍率,给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要么消费者越过零售商,直接去找上游,甚至最终制造商。

    五、小结: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整本书其实都是在谈效率。

    “数据赋能”,讨论了“场”如何利用数据,重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获得更高效率的交易结构,让消费者更省钱,让企业更赚钱。

    “坪效革命”,讨论了“人”。消费者一旦从零售的触点进入销售漏斗,企业如何利用新科技,提升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的效率,提升从潜在客户到终身忠诚客户的转化效率。

    “短路经济”从“货”的角度,链条的正反向结构调整,缩短商品供应链中的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效率。

    imag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零售最核心的三个逻辑,都在这里了(下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kb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