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认为相信科学就是进步的,反对权威,反对迷信的,自己与过去古人怪力乱神是分道扬镳的。很遗憾的是,如果从对科学在社会运转的过程履行的实际职能来看,它已经俨然在扮演宗教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宗教是殊途同归。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我认为一个本质的原因是人们混淆了科学内在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后者就是在塑造当代迷信。
科学作为有机体,它的内在发展与进步是由科学家发起参与的,并不是由民众参与,民众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猜想理论,找到新的逻辑链这一系列科研的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塑造人心智的过程,人们的思辨能力得到增强,甚至可以升起智慧。也就是说大部分民众的民智没有得到开启,他们唯一做的只是接受官方教科书给出的解释。 现在更为糟糕的事情是这种科研活动的成本已经在节节攀高,无论是学习前置的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有良好的科研团队成员与你配合,实验科学的成本已经非常高昂。普通民众已经很难拥有机会探索科研前沿,即使有也容易望而却步。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科研变得越来越贵族化和门阀化,这样的后果就是民众是没有对自然的解释权,所有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未经民众之手,这意味着话语权并没有在民众手里,而是在科学家和教育者的手里,还有那些背后的人。他们正在决定哪些知识可以流传到民间。
而当民众选择一味接受知识的时候,即使那算不得封建迷信,我认为科学和宗教所扮演的角色相差不远了。从具体的示例上看,在古代出门是否带伞,会去算一卦或者是询问与天地沟通的巫师,而现在是查看天气预报。这两种行为本质是一样,那就是其中的原理已经成为了黑箱,你无从了解,你需要的只是接受输出。当人们把这种输出当作教条,迷信自然就会出现。所以真正的事实是民众是科学知识经过传播塑造出来的人,所谓的科学素养,你也可以认为自己受到传播的影响有多深,自己对传播的内容有多信,大多数人是不会对自己接受的信息提出质疑和拷问的。
另外,科学的发展在大的历史尺度上讲确实是不断自我更新的,但若以普通人的一生去衡量的话,在社会上流通的知识是没有太大更新的,即使在科学家这一小团体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没有更新,更多的是在总结一些的新的现象和对前人的知识体系完善和修正。不是每一次都能像爱因斯坦那代人那样如此疯狂的知识爆炸,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在吃那代科学家的老本。并且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就是因为他们足够的负责认真,他们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才会推出新的理论,不然就会啪啪打脸。这样的话,在社会上,从个体来讲,大家接受的知识体系就是停滞的,一旦停滞就会很容易形成教条和权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