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说过: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并传递出去,就是信息。
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信息,但是,我们的认知一定准确吗?恐怕不是的,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词:认知非理性,就是说,你没办法正确地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为什么?
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过程可以切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其实都可以分成这四个阶段。
今天来讲一讲,在信息收集阶段,我们常常存在的认知偏差。
举例来说。我要做xx公司的信息化项目,我总需要了解下这家公司,总要看看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偏重互联网还是传统;总得听听企业和行业的新闻,是不是最近有上市的计划,是不是这个公司最近股票涨势喜人等。这些都是信息的收集。可是,在这个阶段你就会犯错。
让我们回想一下,平常我们的决策来源于哪些渠道收集的信息?
你可能会说,信息来源很多啊,我上网、刷微博、看微信、与朋友聊天,都能收集到信息。的确,信息渠道有很多,但归纳一下的话,你的决策其实只依赖于两类渠道的信息:
一类来源于所有被你记住的信息,另一类是还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
先说第一类,信息收集来源于被你记住的信息时,我们会犯什么错。
最典型的偏差----易记性偏差。
有个小测试,请你随便挑一个英文单词。如果这个单词中包含一个字母r,请问,r 更可能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还是第3个字母。请快速回答。
我猜大部分的人回答,是在首字母。因为首字母的检索更容易,我们更容易记住首字母是r的单词,没人会记住第三位是r的单词,但是事实是:r是辅音字母,按英语的造字规则,辅音字母出现在单词第3个字母位置上的可能性远超过首字母。
这种行为习惯,就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就是易记性偏差。
那么,哪些信息容易被你得到,从而被你记住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等影响人的记忆。
比如茅台股份刚刚突破800元,让我们印象深刻,很有可能买入。
比如波音飞机坠机事故,让我们可能最近出行都尽量选择其他方式。
再比如,在我这个存储行业。很多二线公司都会挖空心思去运作什么最佳创新奖、最佳产品奖、最让业主满意奖等等各种,产品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非要去争这个面子呢,因为经常获奖会影响别人的认知,让人因为熟悉而信任。
接着第二类,信息来源于在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但还没被你记住的信息时,你会有什么偏差。
偏差一:首位效应。指你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见钟情,后面有点小矛盾也可以接受,一见没钟情,有点小问题都会当成大问题。
偏差二:末位效应。指最后到达的信息在做决策时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举个例子:
仔细听一下下面两句话:
我给你推荐一个A项目,利润不错,但,有风险!
我再给你推荐一个B项目,有风险,但,利润不错!
你觉得哪个项目更好,可能是B吧。但是再仔细想想,这俩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说话的顺序颠倒了一下,而最后到达你耳中的信息,你在决策时赋予了更大的权重,但你的这些决策是非理性的。
既然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都能影响人的决策,那么我们在现实中怎么选择呢?
陆蓉老师的方法是,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如果首位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你又收到一个信息,很可能末位效应就会占主导。例如,你在看几张财务报表来评价一家公司,很可能最后看的那张报表信息对你的影响更大。
总结一下:
认知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偏差,其中信息收集阶段:
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常常容易产生易记性偏差;
还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容易受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的影响。当两种效应都存在时,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