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碑帖的文学趣味,只为更好的“读帖”。
概述
秦《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前段为秦始皇刻辞。为秦始皇二十八年(统一后第三年,前219)登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所刻。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后段为秦二世诏书。是秦二世元年(前209)所刻。
两段都是丞相李斯所写,合称为《峄山刻石》。此刻也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
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载: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给推倒了。(原因没有说)但因李斯小篆闻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最终忍无可忍!因为常疲于奔命迎来送往,造成接待费过高,财政压力过大。于是便聚柴火到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这下可省钱了、也清净了。
一转眼,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于枣木板上。
有诗为证。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之句。今存《绎山碑》皆新刻之碑也。因是出自唐宋人之手,所以在书法风格上也打下了唐宋时代的烙印。
《峄山刻石》原文
【秦始皇刻辞】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秦二世诏书】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大白话译文
【秦始皇刻辞】
皇帝(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可在此之前,他只是继承了作为诸侯国——秦国的王位。
他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诸侯国家,威震天下,这是一场正义的统一天下的战争。
将领们遵奉他的诏令,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消灭了六国诸侯的残暴割据统治。
他登基二十六年,被尊称为皇帝,很明显这是继承了先祖的孝治和法治。
既然统一大业已经完成,于是皇帝就隆降恩惠,亲自巡视全国各地。
皇帝登上峄山,随从的大臣们都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追忆往昔动乱不安的时代,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因此引发了天下的动乱。
攻击与争夺始终不间断,百姓血流遍野,并且这种情况从上古时代就开始了。
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延续到五帝那样贤明的君王,也都不能制止战争。
现在好了,皇帝统一了天下,战乱从此不再发生。
灾害也全部消灭,百姓安居乐业,皇帝给予的利益和恩泽将会传之永久。
群臣对皇帝统一国家的伟业只能陈述一个大略,把它刻在精美的石头上,作为国家永久的纲纪。
【秦二世诏书】
皇帝(秦二世)说:“天下的金石碑刻都是始皇帝所刻的。现在我继承了皇帝的尊号,但各地的金石碑刻上并不称‘始皇帝’只称皇帝,如果到了很久的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刻石会以为不是始皇帝而是后嗣的皇帝所刻,那就不能显现出始皇帝的伟大功绩了。”
左丞相大臣李斯、右丞相大臣冯去疾、御史大夫大臣德冒死上奏:“臣等请求将皇帝(秦二世)的这篇诏书完整地刻在各地始皇帝的刻石后面,那么后世就会明白金石刻的是谁了。臣等冒死请求。”
皇帝(秦二世)下诏书说:“可以。同意你们说的。”
后记
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确实无可厚非。但把六国说的那么不堪,自己又是正义之师,扫除暴强,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殊不知自己才是把黎民百姓推进水火深渊的那个。
秦二世就没什么可炫耀的资本了,只能想办法在他爹的丰功伟绩中沾点光留点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