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一道刺目的白光划破天际,随之而来的天空阴影密布,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日本广岛的上空,在那一刻,足以载入人类历史的事件正式拉开了帷幕。约翰·赫西笔下的《广岛》透着冷静,反思以及令人沉浸的叩问。
作者着重描绘了受难者中的六人——这些看似幸运的人在遇难时那一刻与之后的人生轨迹。读完这本书,有这么几点思索:
1.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其实理由很明显,首先原子弹是武器,武器存在的本身就是伤害对手、敌人。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暴行涉足世界各地,美国打击敌人不仅符合自身国家利益而且迎合了国际正义的趋势。另外一点在于国家间的仇视情绪,即相互轻视,敌对,这种文化上的轻视过渡到军事上的敌对,在美国原子弹研制成功早于德国以及当时不重视研发的日本时,灾难注定会爆发,只是选择何时、何地的问题。实际来说,战争环境下越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越能带给一个国家国际地位与安全,无论是威胁也好还是作为武器投入战场。
2.对中国人来说,对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该持何种态度
怜悯受难的广岛人民还是痛斥罪恶终有恶报?在当时来说,美国的两枚原子弹对战争的终结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大概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当时是抱着怜悯的心看待广岛的灾难的,日本军人人性的罪恶不像武器那样的直接,南京这个受伤的城市,几十万人的逝去也不会如炸弹那样“单纯”,死者生前受的苦又怎么如一瞬间的灭亡相提并论。即使是现在,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依旧让国人与日本之间存在隔阂,如若没有明确的诚意与悔意,留下那些问题的国家依旧不会得到国人的原谅。谈到现在,这本由美国人写的《广岛》,态度于何大概不用多说。没有人道的战争永远是被历史所铭记的丑陋伤痕。书中所描绘的真实惨状令人止不住发抖,抛去日本人这个标签,只陈述一个国家受到的灾难来说,谁又能接受经历这样的恐惧而不心生怨恨。我不知道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是否像中国人对待日本人那样,但至少相对广岛与长崎的当地居民来说,该铭记的东西会转变成一种模糊的记忆,但有些伤痛大概永远也忘记不了的,清晰如初。
3.和平的珍贵与残忍的现实
人们在成长,世界在前进。科技带来的福利,其背后也隐藏着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威胁。当前国际总体形势趋向和平发展,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研发大规模的战争武器,储存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武。存在的一定会被使用,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弥补方法,大国交往以国家利益为主,和平背景下的恐怖主义以及现在还在世界某处烧起的战火预示着这个世界还远远没有到达真正的和平,或许永远也不会。约翰·赫西在描述六人中最后一个受难者(那位受难者正为宣传和平而努力)时,描述的文字下不时穿插着各国研发原子弹、氢弹,在人类历史上,为和平而努力的人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为战争而疯狂的人也细数不清。

4.战争是少数人的战争,战争国的平民是无辜的?
这就和祸不及亲人的问题性质一样,但前提是,平民是否支持或者大部分支持战争,这其中又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即是平民的支持是被动还是主动,是被领导者的宣传而洗脑还是被所谓的名族“大义”所蒙蔽。除却保家卫国的战争是站在道义一边,所有的侵略战争,其君与民都要承受历史之笔血淋淋的控诉。无辜之人有无奈之处,但这份无奈是现实的无奈,是属于一个国家之下人民的无奈。历史的进程其实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所以,少年强之于国强,中国从苦难中走来是无数伟大的个人,无数无奈的个人挺身而出所铸就的。战争之下不是顺从,而是站起来去努力改变。即使在当时是无力的,但多一份声音,多一点真诚呼吁和平,永远比顺从下发动的暴行而对自己的家国有用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