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不要读余华
夜里1点了,我还没有睡意。临睡前终于把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读完了,这篇粗俗又荒诞的小说,充满了悲情和深刻。好像有一种力量在你胸中翻腾,压抑的让你喘不过气来,……我需要深呼吸。
余华的文字有种特殊的魅力,并没用太多华丽深沉的词语,有的描写甚至很白,但一段简单的文字经过他的排列组合,就成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
而且,余华这种看似直白的描写,却也最直击人心,好像文字里已经包含了孤独、贫穷、粗陋和荒诞,让读书的人有点沉重。反正我看他的书从来没有轻快的感觉。尤其他在父亲和死亡两方面的描写。
父亲,这个充满力量和温暖的形象,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以自私、愚昧、贪婪的无赖面孔出现。《活着》中的富贵,《兄弟》中的刘山峰,《细雨》中的孙广才,无一不是或曾经是当地鼎鼎有名的流氓无赖, 而且有两个父亲的结局是被余华安排掉进粪坑淹死的。
而《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广才简直就是一个无耻之极的父亲,这个既无能又自私的男人在家里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利,他的任何不满都可以是对家人施暴的理由,家是他发泄的出气筒;小儿子救人溺水而亡,他先想到的是怎么通过这个事情,改变他贫穷的现状,家人是他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到了后来,当他爬上寡妇家的炕,家又成了他不断索取的地方。
在“我”这个家庭边缘人的眼里,父亲和儿子是敌对和仇视的,一个蛮横、无耻毫无道德底线,一个敏感、懦弱,心里充满鄙视却冷眼观望。这样的父子关系充满冲突和冷漠,没有一点温情。
再说关于死亡,《细雨》中一共有几次对死亡的描写,分别是弟弟的死、苏宇的死、祖父的死、父亲的死。你会发现他对死亡,十分的冷静。有些死亡,根本毫无征兆,就那样直剌剌的带你来到现场。
“弟弟还没有崇高到愿意以自己的死去换别人的生。他在那一刻的行为,来自于他对那几个七、八岁孩子的权威。当死亡袭击孙光明手下的孩子时,他粗心大意地以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去拯救。“
“我的弟弟最后一次从水里挣扎着露出头来时,睁大双眼直视耀眼的太阳,持续了好几秒钟,直到他被最终淹没。”
“母亲的哭声在那一刻让我感到,即便弟弟还活着也将重新死去。”
“父亲和哥哥将我弟弟放入坟坑之中,盖上了泥土。于是弟弟正式结束了和人在一起的岁月。”
这就是余华笔下的死亡,可以这样的若无其事,却那样的让你刻骨铭心。只是从这个时间、空间转入另一个时间、空间。就像书里那条吞噬了弟弟的河, 时间的长河吞没任何人后,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它依然一如既往的平静。
余华的悲剧是直接的、聪明的,这种悲痛不会煽情的让你热泪盈眶,却会让你痛彻心扉又无所适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