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解-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理解-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作者: 因色而魔 | 来源:发表于2019-05-11 14:45 被阅读0次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第一句。反辞,指对方返回的言辞。还听,指审察其返回的言辞。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变象比”的主语是我,“必有反辞”的主语是对方,“以还听之”的主语是我。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为:为了得情,我要改变自己言辞中的象比,对方听见我的言辞一定会返回与之前不同的言辞,我审察这些言辞以得情。

    在《周礼·秋官·乡士》中有“听其狱讼,察其辞”,这里将“听”和“察”分开来谈,看作两件事,但在实际中“听”和“察”属于同一过程。因为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你需要一边听一边审察对方言辞中的意思。这不是微信消息,对方说的意思你不明白,可以隔个一分钟、两分钟再回复对方。微信消息将这两件事分隔开来,而面对面的交谈却要求你将两件事同时完成,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你显然知道,此处说的言辞不是指日常生活中“你吃了吗”这类日常用语)

    只要你不是处于心不在焉、情绪波动大等的状态,对方说了什么,你能听到。所以,重心就转到“察”上。因此,上文没有将“听”,翻译为“听到”、“听见”,而是翻译为“审察”,包括反覆篇前文“因言听辞”也是一样。

    你听到对方的言辞,在脑子里审察对方的言辞后,发现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实质的信息,即没有得情,也即你之前所言的象比(倘若你之前的言辞有象比的话)没有作用,即不合事。你就要变象比。显然,从你听到对方的言辞到你再说出自己的言辞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

    (你若得情了,随后就该定基了,反覆篇前文有“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第三个阶段是“变象比”。反覆篇前文分情况(即分类)讨论了对方言、不言和无比,无论哪种情况,只要你第一次所言象比没有合事,都是要变象比的。变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所处。

    因此,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若你从对方的言辞中没有得情,在这一过程中,你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三件事。这三件事对应三种能力:听、审(或者说“察”、“揣”)、变。你若不能同时锻炼三种能力,那么可以分开锻炼,或针对性锻炼你缺乏的能力。

    第二句。“欲取反与”这类语句你应当相当熟悉了。《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有“将欲歙(xi1)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从此句也可以明显看到老子对鬼谷子的影响。

    对于此句,本文不想解释得复杂,仅针对“我和对方交谈”的情景而言。这个情景在分析捭阖篇时就已经言明,否则前文将无法对捭阖篇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这个情景是十分贴合反覆篇的。

    陶弘景对此句的解释得基本合理: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为:如果我想听取对方言辞,我反而应保持沉默;如果我想让对方张开心扉、表达观点,我反而应收敛自己的表达欲;如果我想让对方高傲自大,我反而应谦恭低下;如果我想从对方那获取点什么,我反而应给予点什么。我所处的状态为“阖”,捭阖篇有“阖而取之”。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M]

    [2]字源[M]

    [3]王洪武.鬼谷子汇解[M]

    [6]唐突生,侯宇.鬼谷子与伐谋伐交[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ux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