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圈儿,是什么圈儿?
当我忆起我的童年,总能忆起母亲高大的身躯,和她的厉声呵斥。比如有一次,我写毛笔字,因为墨瓶的盖子没盖紧,后来母亲不小心碰倒,墨汁洒了一桌黑,母亲把我骂了半夜。又有一次我学做饭,不小心把饭给弄到地上了,同样是一顿漫长的责备。这些在我的童年时代稀松平常,害我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直到有一次,我去另一个同学家去串门,那时大概10岁,我和同学一起做饭玩,悲催的一幕发生了,我同学把一陀白花花的米饭翘到了地上。当时我就蒙了,怔怔地呆在那里,准备迎接她妈的狂风暴雨。可是,她妈竟然微笑着说,哎呀,掉地上了呀,那你们用锅铲捡起来,放在那边的猪食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们继续做饭,她妈忙她自己的。我当时满脸问号和震感,嗯哼?竟然还可以这样?!这件事对我刺激不小,以至于现在还记忆犹新,经常想起。从那时起,我开始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思考,直到后来长大,发现母亲并不高大,直到自己生子养儿,这种思考才拔云见雾,清晰明朗。我们长期受的教训模式就是“做错了事,就要受到责备,受到惩罚”,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别人做错了事,是不是真的就应该去责罚和谩骂呢,有没有其他处理方式。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圈,是长久以来我们的内驱模式,那,我准备跳出这个圈,我想改变我的这个思维模式。很简单,着手于问题的处理,我怎么改变的,我举几个真实的例。
1、同样是墨汁事件
去年暑假,我表姐的二个女孩来我家玩。疯了几天后他们打算写书法,又因为我家客厅是没有空调的,文房四宝都在客厅,如果在那里写,会很热。于是他们就把笔墨纸砚搬到卧室的床上,一边吹空调一边写,悠哉乐哉。我提醒他们说,你们要小心墨汁哦,不要倒在床上了。他们说没问题,我说OK。过了不久,卧室又响起了打闹声,他们喜欢玩那种用毯子把对方裹住不得动弹,然后使劲搔对方痒痒,让对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游戏。闹了一阵,没音了,只见我儿子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我,妈妈妈妈,姐姐他们把墨汁倒在床了!我赶紧跑进去看,只看黑汁洒在被子上,毯子上,还在哗哗地流淌,而两个女孩像傻了一样,呆呆地看着墨汁流(大概是在等着狂风暴雨?)我说,咦,赶紧处理呀!你去拿纸巾,你,把被子挪开....他们才如梦初醒,手忙脚乱地整理起来。但是那个小的还是很紧张,都有些发抖,我看她那样子,我就停下来,拥抱了她,我说,乖,没事的,我们把它处理了就好了。小女孩才哇地哭起来,在他们一起洗被单的时候,小女孩还在哭,儿子还安慰她说,姐姐,没关系,处理了就好了,来,我们一起来洗。当时小女孩的外婆(我舅妈)也在我们家,小女孩又悄悄对我说,表姨,这件事,你能不能不要告诉我外婆,她知道了,一定会破口大骂。我心知肚明,当即说好的。她们晾好被单,又恢复了以前的神采,傍晚我们去湖边野餐,小女孩跟我说,如果在家里发生这样的事,她妈妈一定会打她屁股打开花,又跟我讲了很多挨打的事,听得我毛骨悚然,也再次让我感悟,每个家庭,都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父母处理方式的不同,孩子所形成的世界就大不同啊!我不知道对于小女孩的这个墨汁事件,会不会像我的墨汁事件一样,深深地留在脑海里,但我知道,自己又一次跳出了原来的圈,没有愤怒,没有歇斯底里,我又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救赎。
2、买酱油。
和儿子逛超市,看到酱油打折,还送一瓶醋,用心生活的大妈我当然要买一瓶。儿子跟在我旁边,像只快乐的小狗儿,屁癫屁癫,摇头晃脑,跟我讲最近看过的书,问他好奇的各种问题。结账后,因为没有要超市付费的塑料袋,我们要徒手拿商品。儿子主动拿了其他轻的东西,我则拿酱油和醋(是个组合),因为醋是玻璃瓶,有点重。走了约100米,儿子看到我拿的比他的重,他就夺过我的酱油组合,说,妈妈,我来拿!我欣喜地说好呀,来吧,但要小心点,别掉地上,掉地上就碎了。真是好事说不准,坏事全言中,没走50米,只听啪的一声,儿子不小心把酱油摔在了地方,黑漆漆流了一地,玻璃也碎了一瓶,儿子在一声哎呀之后,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脸也胀得通红,刚才眉飞色舞的神色不见了。我心里说,瞧瞧瞧,我刚才还说嘛,要小心要小心,结果你还是掉地上了,你怎么这样不小心,接下来必是一顿数落,逛街的好心情一扫而光。但这些思絮在我的心里打了几个转,我慢下来,说,哎哟,没事没事,赶紧处理吧。咱们看看要怎么处理?儿子还是呆呆地,当时是晚上,我提醒他说万一有个人飞奔而来,没有看到这些玻璃碎,会怎么样?儿子开始活泛起来,用手开始捡玻璃碎,我说,儿子,你要保护好自己哟,手指划伤了我也会心疼的,哈哈。这时围了很多人来看,有阿姨给她递来很多纸巾,于是他用纸巾包着自己的手捡玻璃,用纸巾把酱油吸干 。右手捡,放在左手里,左手快放满了,又开始找垃圾桶,人群里有人提醒他,垃圾桶在那!于是他又飞快地跑到垃圾桶那去扔,又回来捡,大概往返三四次,他说,妈妈,我已经捡完了。我说你确定?他说,是的,我已经捡完了。我说好吧,要是谁扎到了,可不得了。然后我们继续前行,儿子已恢复正常,继续跟我各种闹磕卖萌。晚上躺床上,我开始反省此事,当家长这么久,感觉自己做了一件成功的事,又感觉好险,又差点掉入以前的模式。想想一个主动帮你拧东西的小男孩,失手掉了一瓶酱油,你就破口大骂,让人家一晚上不开心,于心何忍?!
3、书掉了。
和儿子逛公园,每人拿一本书,准备歇息时看。儿子拿的《平凡的世界》2,等我们到了山头准备坐下来看书时,发现书竟然没了。大脑里开始搜索我们走过的路线,什么时候还拿在手里的,又在哪里停留,目标锁在刚才的小餐厅。儿子马上说,那你等着,我回去餐厅找!于是我坐树底看书,一会儿子回来了,并做出飞翔奔跑状,挺开心地嘛,我问他,书找到了吗?他说,哇哈哈,没啦!丢啦!妈蛋,丝毫没有一点心疼+懊悔的意思嘛。我又问他,那你是怎么找的呢?他说我就跑过去,看看我们刚才坐的位置,上面没有,我就回来啦!哈哈哈!我说,哦,原来你是这样找的呀!那你再回去找找,这次要找仔细点!我觉得书一定没丢。儿子又飞去了,这次隔得久一点,但传来了好消息,《平凡的世界》失而复得,妥妥滴拿着儿子手里。我惊喜死了,问他,你怎么找的呢。他说,我观察了一下,发现餐厅人来人往很多,于是我问那老板,说,阿姨,你有没有看到一本书,那老板说没有看到。我又看了一会,看到有个整理餐桌的阿姨,于是我又问了她,阿姨,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座位上的,一本书,一本白书。然后那个阿姨说,有,是不是这本,我给收起来了。那我说,对,就是这本,然后就找到啦。那你有没有说谢谢啊。呃,我没有!我忘啦!(扮鬼脸)。这个过程,其实还蛮让我学习的,首先我没有去无责备,没有发挥,没有上岗上线,因此省去了很多情绪,其次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找不到,天也不会蹋,属于P大的小事。于是我自鸣得意,又一次成功地战胜了自我,并给了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
跳出原来的圈,不光是与孩子,而是存在于方方面面。只是对于孩子,更能发现问题,因为对于弱小的孩子,我们更能肆无忌惮,有恃无恐,甚至,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我们对孩子有诸多要求,而孩子对于我们,则爱得更纯粹。希望我们都能放下绑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能解开对他人的束缚,自我救赎,我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