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珍是个宠着养大的小孩。
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了。第一次见面,我记得她穿了一件花花的裙子,她的父母给她搬行李进了宿舍,看见宿舍有个老学姐,就笑嘻嘻地跟我说话,托我好好带带她。但是后来我再也没见过她穿裙子,并且她也不需要我带,不久就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一口气报了九个部门,九个全中。老学姐一边旁观,虽然我这样的仙人并不喜欢这些乱七八糟的部门关系,可还是觉着这孩子优秀、长脸!
前段时间我刚刚结束考研,无聊地开始玩简书,写的第一篇是我的年末总结,阿珍看到我朋友圈,问我为啥我的2018年里没有她。我有点愣,除了我自己,并没有提任何别人,其实这一年碰到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人、好玩的人,可这是我自己的事儿,说别人总有点怪怪的。她可不管,说我的年末总结里怎么可以没有她,一定要我加进去,我说好好好,给你单独写一篇,于是有了这个。
那我为啥要写呢?因为她着实是个很有趣(qian)的人,这个一米七四的宝宝,有点特别。我老实讲,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阅历,但是80%是相似的,称得上特别的人,确实少之又少。记得有一次和同桌一起坐在食堂吃饭,看着涌进来的人群,我突然感慨道:这些人为啥都长得一样啊?同桌说:不会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呢。那时候我挺沮丧,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其实想说这些人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没有那种很抓人的特别。非要举个例子的话,张爱玲肯定是一个特别的人,那特别是气质吗,我觉得不是,应该是,一种感觉。这里我没有要夸阿珍的意思(虽然不小心已经夸了),我只是觉得她真的是那种很少见的有糖吃的小孩儿。
俗话说不听话的孩子有糖吃,这是一个极不公平的悖论,你越听话,越想做个好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多看你两眼,多夸你几句;他们啊,所有的精力都去对付那个哭得最凶、闹得最厉害的坏小孩去了。天下父母都是一边教育你要做好孩子,一边身体力行地展示着坏孩子能得到更多的爱,真的是太滑稽了。而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阿珍,就是那种无论她在哪,她都要身边的人爱她宠她,把她当成宝宝来对待的那种有糖吃的小孩。我猜想列位看官必定在猜想阿珍是个傻白甜,错了错了,她机灵着呢。人大方、嘴巴甜,跟谁不是三句两句就熟了,对于想要的东西她会很大方地伸手去要,丝毫不扭捏。阿珍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想办法找人把她约出去拖住,我九点钟从考研教室飞奔回来,打了一地的气球,宿舍用各种小东西装饰起来,摆上蛋糕和辣条,准备好了才把这小兔崽子放回来。我当时心里想,要是有人为我费时费劲搞这些花样,我要感动死。而我们这位姑娘呢,前前后后收了一大堆礼物,不同的人给她送了四五个蛋糕,从早到晚都有局,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宿舍虽然每个人都很忙,但是还是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奇葩阿珍同学好早之前就跟我们说过生日的时候要给她如何如何装扮,描述地跟婚礼一样,并且得到了其余三个人的一致白眼和义正言辞的拒绝。但是,如果她没说,我们怎么知道呢。
阿珍嘴上的糖有几斤相信这一个故事就说够了。如果不够的话,我可以说说她跟微商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人家还给她寄礼物。去做个指甲,又跟做指甲的小姐姐成了好朋友,人家天天叫她去玩,给她买好吃的。为啥总是这么招人喜欢,据我观察,真诚大方不扭捏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吧。
最后到了阅读理解时间,从每个人身上我们总能学到点什么,如果学不到,要么就是那个人很烂,要么就是你很烂。从阿珍同学身上学到的就是要杀死那句“这样不好吧。”有什么不好的,如果你想吃糖,那就伸手去要,手伸得高高的,上帝才可能会注意到你,但是也不一定有糖吃呦。
不争不抢的傻白甜主角已经去世了同学们!(上过刘晓燕老师课的应该能接住最后这个梗)
其实我是编不出来了,对阿珍同学的商业吹捧到此结束,广告费我只收一半:)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所以现在我要躺到床上去闭上眼睛自我检讨,哎呦眼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