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信在朋友圈流传,信中一个妈妈用平和的语句,拒绝了她儿子想要父母在城里帮他买套房的要求。
我看了那封信,信里那个妈妈提到她儿子要求买房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买了房,二是他后面找女朋友需要一套房。
评论区许多吃瓜群众纷纷表示支持孩子,父母不该拒绝,应该给孩子买房,这么拒绝很不合理,云云。
可我反复看这两个状似合理的理由,总觉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既如此,我便“吐”上几句。
1,身边的人都买了房。所以我也要。
嗯?这是什么强盗逻辑?既如此,那是不是也可以说别人读清华北大你为何不去?别人腰缠万贯你怎么没有?来来来,先答了这个问题你再来说什么“别人都有了房子所以你也要”的诨话。
2,以后找女朋友需要房子。
这是谁告诉你的,少年?房子和爱情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你说有,那我也懒得纠正了,可究竟你是看轻了自己还是看轻了女性?
好,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其实那个孩子问父母要房子的事情挺好理解的。因为他还没长大,就算这种程度的索取也并不觉得不好意思。
看信的吃瓜群众们也有许多夸奖这个妈妈的,然而这位妈妈这个时候才告诉她的孩子该独立是不是晚了?
一个已经念着找女朋友的成年人还依旧理所当然地问父母要本该自己去争取的东西,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是太多的“给予”让这个孩子已经忘记了人格独立。
人之根本是要靠自己去打拼的。
然而,放眼看去,这个孩子并不是个例。许是这个年代拼爹的太多了,而至于这些孩子们遇到想要而不可得的便开口找父母。
又有人说了一家人互相扶持,孩子买不起找父母帮忙有何错?这话没错,就说我自己买房也是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的。
但请注意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是:“我要父母买房给我。”而另一个是:“我靠自己买房,父母支援了一下。”
很明显,一个是妥妥的啃老,而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鼓励。
“啃老”这个词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但有时候它的界限在哪里,仿佛又很模糊。
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很神奇的存在。
动物世界里,小动物出生,一旦学会了生存本领就要离家而去,独自生存。甚至有些完全靠自己。
西方世界里也有十八岁后独立生活的惯例。父母不会为孩子一辈子操劳。更不必为成年孩子的需求买单。
而我们中国的父母则不一样。上一代为了下一代人甚至下下一代人付出着。不论何时,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管孩子本身是不是已经有了孩子,父母对于子女总有操不完的心,给不完的爱。
这样厚重的爱并不是不好,这样的爱,本该教会我们感恩和奉献,然后现实却没有那么完美。这样的深爱成了某些孩子懒散的后盾。
“你为什么不努力?”
“因为我有爸妈啊!”
这样的貌似幼稚的对话,从小到大直到父母老去。终于有一天也要承担来自自己下一代的索取。无奈却又似乎理所当然,一个可怕的循环。
离开这循环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小培养独立的人格。父母是港湾,不是粮仓。人生漫漫,每一份获得都该有相应的付出。
一起努力吧,父母和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