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 || 唐诗艺术-33

国学 || 唐诗艺术-33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01:2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09 唐诗的意象②

六朝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提出了“意象”这个概念,“窥意象而运斤。”而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里也使用了“意象”这个词。他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尽管当时其所提“意象”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意象”,应该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相比前文王弼所谓之“‘象’与‘言’无足轻重”这一点来讲,“意象”已经获得了独立自足的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

故此,后人就沿着这条路子一直发展,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意象”。

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象’发展的基本过程”。

下面我们来简单聊聊“唐诗意象的基本特点”。

关于“唐诗意象”的问题,学术界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各种观点纷出。曾有学者对“唐诗意象”进行分门别类,分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情况,非常繁杂、苛细。但我觉得,不管怎么分,“唐诗意象”中“最重要的意象表达”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称之为“象喻性意象”,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概念性意象”或“词汇层面意象”等。其特点是,意象形式简洁单一、内蕴恒定,具有专承性、象喻性、感发性,便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像“梅花、浮云、孤松、逝水、孤舟、夕阳”一类的词语,最早先时它们都是具体的“物象”,并没有包含别的任何含义。但当有人把某种情意寄寓其中,而后人又往往沿袭、默认这一类“意的融入”,于是慢慢的,这一类“物象”的“意”便得以固定下来,一代代传承下来,不断地积淀,不断的丰厚,最终便形成了一个含有固定之意的“意象”。

比如,当我们提到“梅花”,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耐寒的,而且品性高洁,象喻着某一类“高尚的人品”。提到“浮云”,我们马上就会感知到它的漂泊无依,往往将其和“游子”相关联。而提到“孤松”,我们就会想到孔老夫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现了一种在艰难环境中“志节的挺拔”。提到“逝水”,我们就会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和“时间”、“生命”具有某种定向的关联。其他如“孤舟”、“夕阳”等,也都具有这样一些方面的含义。于是,在类似于梅花、浮云、孤松……等物象中就有了寓意,这样的“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象”。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这样的词汇都是意象。但天朝学术界往往喜欢将意象“泛化”,让“山、水、草木、花鸟……”都视为意象,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意象,必须具有相对的历史传承性”,它表现的是某种人格色彩的内涵。只有这样的“物象”才可以称为“意象”。

在天朝文化中,有所谓的“岁寒三友”之说的松、菊、梅,它们都能在寒冷的季节里凌霜傲雪,这是最典型的“意象”外现。李白在其《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诗里,就对上述植物给予了一种新的阐发。他是这么说的: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由此诗可见,李白已经非常明确地认可了“松”和“兰”所具有的内在意蕴。

宋代道学家周郭颐先生,在其《爱莲说》中,有这么几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很显然,周先生也给予了这三种植物分别定性。特别是“菊”,早在陶渊明那个时代,他就已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赋予了“菊”一种隐者的高逸内涵。而至于“牡丹”、“莲”,因为周敦颐或其他一些作家的解释,也因此而具有了一定的内蕴。所以说,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象喻性的意象”。

由于象喻意义的固定化,因为“象喻性的意义”也同时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一面,是因为其寓意相对固定,非常方便后人的理解、使用。而同样的,这种意象的弊端也很明显。最大的弊端便是,意象一旦定型后,它易于形成一种刻板的模式,以至于陈陈相因,失去新鲜感。而为了打破这种模式,于是有创造力的诗人便会相着“突破”、再创造,并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意象模式……不断的循环往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意象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模式、打破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国学 || 唐诗艺术⑴

    01 唐诗艺术概论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则是这个“诗国”的巅峰。我们提起唐代,首先想到的文学样式大概就是...

  • 国学 || 唐诗艺术⑸

    01 唐诗艺术概论⑤ 了解了唐诗有这样一种“狂热受众”的情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唐诗的发展时段”。 唐代总共289...

  • 国学 || 唐诗艺术⑹

    02 唐诗的“情”与“景”①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所谓“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与自...

  • 国学 || 唐诗艺术⑺

    02 唐诗的“情”与“景”② 除了“触景生情”这一种表现手法之外,第二种手法就是“移情于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国学 || 唐诗艺术⑼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① 比兴,是诗歌艺术中最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两个重要特征。中国古...

  • 国学 || 唐诗艺术⑾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兴”。 什么是“兴”?兴就是“借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国学 || 唐诗艺术⑵

    01 唐诗艺术概论② 接下来我们考察第二个问题,“从唐诗的作家、作品及唐诗的繁荣,与唐诗取得如此艺术成就,这两者之...

  • 国学 || 唐诗艺术⑶

    01 唐诗艺术概论③ 唐代的优秀诗歌非常多,我们随口就能吟诵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诗句。 比如“写景”的诗句:“春江潮水...

  • 国学 || 唐诗艺术⑷

    01 唐诗艺术概论④ 前面说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

  • 国学 || 唐诗艺术⑻

    02 唐诗的“情”与“景”③ 除了以上已经讲的几种方式外,唐诗中还有“以哀景托哀情”、“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表现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唐诗艺术-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dcsdtx.html